|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2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地震崩滑灾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地震斜坡成因机理及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层状结构斜坡的动力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20-22页 |
| 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36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4-27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33页 |
| ·汶川地震中的断层活动 | 第33-36页 |
| 第3章 强震崩滑灾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78页 |
| ·研究区崩塌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 第36-48页 |
| ·崩塌滑坡发育的断层距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 ·崩塌滑坡发育的高程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 ·崩塌滑坡发育的坡向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 ·崩塌滑坡发育的坡度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 ·崩塌滑坡发育的岩性分布特征 | 第46页 |
| ·崩塌滑坡发育的坡体结构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 ·龙门山地区斜坡破坏与动力环境 | 第48-61页 |
| ·龙门山地区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 | 第49-57页 |
| ·龙门山地区崩滑灾害发育与地震波能量分布 | 第57-61页 |
| ·研究区灾害发育关键因素分析 | 第61-68页 |
| ·主成份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 | 第61-62页 |
| ·相关矩阵及适宜性检验 | 第62-65页 |
| ·因子分析成果 | 第65-68页 |
| ·斜坡的阻尼与坡形特征对震动的影响 | 第68-77页 |
| ·阻尼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8-73页 |
| ·斜坡动力响应中的坡形控制作用 | 第73-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4章 强震条件下层状斜坡失稳机理研究 | 第78-128页 |
| ·研究区崩滑灾害的发育特点 | 第79页 |
| ·研究区层状斜坡中的典型地震滑坡 | 第79-118页 |
| ·罐滩滑坡 | 第82-93页 |
| ·干河口滑坡 | 第93-100页 |
| ·干磨房滑坡 | 第100-106页 |
| ·天池乡高速远程滑坡 | 第106-111页 |
| ·其他典型地震诱发崩滑灾害 | 第111-118页 |
| ·强震条件下斜坡失稳机理研究 | 第118-123页 |
| ·强震条件下反倾斜坡失稳机理 | 第119-121页 |
| ·强震条件下顺层斜坡失稳机理 | 第121-122页 |
| ·地震峰值加速度强度与斜坡失稳机理 | 第122-123页 |
| ·强震斜坡破坏的典型形态 | 第123-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5章 陡倾层状高边坡强震破坏机理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128-167页 |
| ·试验原型的概化设计 | 第128-133页 |
| ·相似定理和相似判据 | 第129-130页 |
| ·模型设计与建造 | 第130-132页 |
| ·模型输入地震波形设计 | 第132-133页 |
| ·模型宏观破坏现象及失稳流程机制 | 第133-141页 |
| ·模型边坡的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141-149页 |
| ·模型边坡不同幅值下的 PGA 放大特征 | 第141-146页 |
| ·模型边坡不同频率下的 PGA 放大特征 | 第146-149页 |
| ·基于损伤诊断的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 第149-161页 |
| ·基于 HHT 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50-154页 |
| ·基于边际谱特征的模型损伤发育特点研究 | 第154-161页 |
| ·边坡模型加速度的传递函数特征研究 | 第161-165页 |
| ·功率谱密度与传递函数 | 第161-162页 |
| ·模型边坡阻尼与自振频率特性 | 第162-165页 |
| ·小结 | 第165-167页 |
| 第6章 强震斜坡动力失稳过程研究 | 第167-181页 |
| ·非连续介质的斜坡的动力响应特征 | 第167-171页 |
| ·强震斜坡的破裂扩展模式研究 | 第171-177页 |
| ·破裂扩展模拟与断裂力学 | 第171-172页 |
| ·不同动力环境下破裂扩展的优势方向 | 第172-176页 |
| ·地震工况下斜坡破裂面的延伸形态 | 第176-177页 |
| ·强震斜坡的失稳模式 | 第177-179页 |
| ·强震条件下的斜坡破坏过程 | 第179-181页 |
| 结论 | 第181-183页 |
| 致谢 | 第183-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4-1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