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政府的电子化路径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一) 选题的依据 | 第8-9页 |
| (二)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三) 现实意义 | 第9页 |
| 三、分析框架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本文主要概念解析 | 第10-24页 |
| 一、法治政府 | 第10-15页 |
| (一) 法治政府的概念解析 | 第10-11页 |
| (二) 法治政府的主要特点 | 第11-14页 |
| (三) 法治政府的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 二、法治政府的电子化 | 第15-20页 |
| (一) 从信息冻结到信息共享 | 第15-16页 |
| (二) 法治政府电子化特征 | 第16-18页 |
| (三) 电子政务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路径 | 第18-20页 |
| 三、关于路径的探讨 | 第20-24页 |
| (一)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路径 | 第20-21页 |
| (二) 政府转型与路径选择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西方电子政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应用 | 第24-35页 |
| 一、西方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 | 第24-28页 |
| (一) 公开化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形式要求 | 第24-25页 |
| (二) 民主参与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要求 | 第25-26页 |
| (三) 权力制衡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质内容 | 第26-28页 |
| 二、法治政府建设的虚拟物化平台 | 第28-31页 |
| (一) 真实虚拟的流动空间 | 第28-30页 |
| (二) 电子沟通政府与社会 | 第30-31页 |
| (三) 互动式网络使政府更加透明 | 第31页 |
| 三、电子政务与西方政府法治化进程 | 第31-35页 |
| (一) 电子政务对西方政府法治观念的影响 | 第31-33页 |
| (二) 电子政务对西方政府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33页 |
| (三) 电子政务对西方政府管理方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我国政府法治化的路径曲折 | 第35-46页 |
| 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文化残缺 | 第35-38页 |
| (一) 皇权政治的历史 | 第35-36页 |
| (二) 官本位理念的滞留 | 第36-37页 |
| (三) 臣民情感的泛滥 | 第37-38页 |
| 二、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陈旧 | 第38-40页 |
| (一) 政府职能体系模糊滞后 | 第38-39页 |
| (二) 政府内部组织关系沉闷 | 第39页 |
| (三) 政府外部工作流程单一 | 第39-40页 |
| 三、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结构稚嫩 | 第40-46页 |
| (一) 法治主体的薄弱 | 第40-42页 |
| (二) 法治内涵的不足 | 第42-44页 |
| (三) 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E 时代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46-61页 |
| 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一般模式 | 第46-49页 |
| (一) 法治作为政府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 第46页 |
| (二) 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 第46-48页 |
| (三) 法治成为约束政府行为的重要原则 | 第48-49页 |
| 二、E 时代中国法治政府内在逻辑 | 第49-53页 |
| (一) E 时代给电子政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 第49-50页 |
| (二) 中国法治政府建设需要一种物化的平台 | 第50-51页 |
| (三) 电子政务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可行路径 | 第51-53页 |
| 三、中国法治政府电子化的核心价值 | 第53-56页 |
| (一) 政府电子化便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53-54页 |
| (二) 政府电子化便于保护与弘扬权利 | 第54-55页 |
| (三) 政府电子化便于对政府实施监督 | 第55-56页 |
| 四、中国法治政府电子化路径的配套措施 | 第56-61页 |
| (一) 构建无缝隙政府 | 第56-57页 |
| (二) 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选择 | 第57-58页 |
| (三) 电子政务应用领域与法治政府具体策略 | 第58页 |
| (四) 电子政务实施与政府工作方式的改进 | 第58-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