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斜坡地质灾害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9-20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理论研究 | 第18页 |
·案例分析 | 第18页 |
·工作概况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第20-31页 |
·潜在地质灾害的定义 | 第20-23页 |
·灾害的基本涵义 | 第20-21页 |
·地质灾害及其内涵 | 第21-22页 |
·潜在地质灾害定义 | 第22-23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的定义 | 第23-24页 |
·斜坡地质灾害定义 | 第23-24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定义 | 第24页 |
·潜在地质灾害分类 | 第24-27页 |
·地质灾害分类 | 第24-26页 |
·潜在地质灾害分类 | 第26-27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分类 | 第27-31页 |
·斜坡地质灾害分类 | 第27-28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分类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与识别 | 第31-42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31-35页 |
·地形地貌 | 第31-32页 |
·地层岩性 | 第32-33页 |
·地质构造 | 第33-34页 |
·坡体结构 | 第34-3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5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演化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识别宏观标志分析 | 第36-39页 |
·斜坡变形破坏前蠕动变形特征 | 第36-37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标志 | 第37-39页 |
·古滑坡的识辨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及应用 | 第42-67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模型 | 第42-48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分区原理 | 第42-43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分区原则 | 第43-44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分区的步骤 | 第44-45页 |
·主要因子确定及因子状态划分 | 第45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 | 第45-46页 |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层次分析法 | 第46-48页 |
·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应用 | 第48-67页 |
·昆明市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形成环境 | 第48-62页 |
·昆明市斜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 第62-67页 |
第五章 昆明市潜在斜坡地质灾害定量评价 | 第67-90页 |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图层的编制 | 第67页 |
·因子的选择与因子状态的划分 | 第67-81页 |
·基础因子分析 | 第68-78页 |
·回应因子分析 | 第78-81页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81-82页 |
·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 | 第81页 |
·因子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 第81-82页 |
·昆明市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与分区 | 第82-90页 |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82-83页 |
·昆明市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 | 第83页 |
·确定“潜势度”临界值并绘图 | 第83-84页 |
·昆明市潜在斜坡地质灾害“潜势度”分区结果及概述 | 第84-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建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