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5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21页
  (一) 选题背景第14-17页
  (二) 研究意义第17-21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1-37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21-29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9-35页
  (三) 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35-37页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第37-47页
  (一) "结构"的来源及其涵义第38-40页
  (二) "社会结构"的涵义及理解第40-45页
  (三) 本文对社会结构的界定第45-47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47-51页
  (一) 研究思路第48-49页
  (二) 主要研究方法第49-51页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51-55页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52-53页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53-55页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第55-85页
 一、生活世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社会结构思想的扬弃第56-66页
  (一) 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第57-59页
  (二) 劳动分工第59-63页
  (三) 阶级和阶级斗争第63-66页
 二、思维武器:对德国古典哲学社会结构思想的批判第66-76页
  (一) 历史发展规律第67-69页
  (二) 市民社会第69-72页
  (三) 人的本质第72-76页
 三、价值追求:对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结构思想的超越第76-85页
  (一) 社会历史观第76-79页
  (二)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第79-81页
  (三)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第81-85页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分析的"三维向度"第85-123页
 一、社会生产:以实践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第86-93页
  (一) 物质生产第86-87页
  (二) 精神生产第87-89页
  (三) 人口生产第89-91页
  (四) 社会关系生产第91-93页
 二、社会要素:以空间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第93-111页
  (一) 微观社会结构: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社会关系第94-99页
  (二) 中观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第99-106页
  (三) 宏观社会结构: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第106-111页
 三、社会形态:以时间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第111-123页
  (一) 社会技术形态第112-114页
  (二) 社会所有制形态第114-118页
  (三) 社会主体形态第118-120页
  (四) 社会交往形态第120-123页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及基本特征第123-149页
 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第123-130页
  (一)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分析方法第124-127页
  (二) 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逆向分析方法第127-130页
 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第130-149页
  (一) 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第130-135页
  (二)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第135-141页
  (三) 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第141-144页
  (四)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第144-149页
第五章 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第149-191页
 一、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贡献第149-163页
  (一) 保尔·拉法格:"两种环境"理论第149-153页
  (二) 拉布里奥拉:社会生活"四层次"理论第153-157页
  (三) 普列汉诺夫: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第157-163页
 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第163-175页
  (一) 列宁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影响第163-171页
  (二) 斯大林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影响第171-175页
 三、改革开放前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第175-191页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认识第177-179页
  (二) 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第179-191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91-232页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历程第191-209页
  (一)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第192-202页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基本历程第202-209页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第209-215页
  (一) 社会结构转型的一般特征第209-211页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特征第211-215页
 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5-232页
  (一) 发展的代价:"自然界"不可承受之重第215-220页
  (二) 经济独领风骚:社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第220-224页
  (三) 社会分化加速:结构内部的差异日益扩大第224-228页
  (四) 社会冲突加剧:社会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第228-232页
第七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第232-262页
 一、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新实践第232-238页
  (一) 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意义第233-235页
  (二) 和谐社会的涵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再现第235-238页
 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启示第238-245页
  (一) 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238-241页
  (二) 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人·社会·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第241-245页
 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启示第245-262页
  (一) 多轮驱动:实现社会结构要素的全面布局第246-251页
  (二) 交互共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第251-256页
  (三) 公平有序:促进以社会关系为重点的四种生产的统一第256-262页
总结与讨论第262-272页
 一、总结与余论第262-268页
 二、讨论与反思第268-27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72-2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94-296页
后记第296-297页

论文共2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维希法国远东政策研究
下一篇:核仁蛋白PAK1IP1参与细胞周期进程及核糖体生物发生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