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45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目的与实际意义 | 第16-18页 |
| ·梁的屈曲模式 | 第18-20页 |
|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20-40页 |
| ·单跨梁弯扭屈曲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 ·单跨和悬伸梁畸变屈曲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 ·连续梁和悬伸梁整体屈曲研究现状 | 第33-40页 |
| ·国内对梁的整体稳定研究现状 | 第40-43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 第2章 单轴对称焊接工字形单悬伸梁和双跨连续梁的整体稳定承载力试验研究 | 第45-77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试件设计 | 第45-48页 |
| ·材性试验 | 第48-49页 |
| ·初始缺陷 | 第49-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60页 |
| ·边界条件 | 第51-55页 |
| ·加载装置和加载方式 | 第55-57页 |
| ·测点布置 | 第57-60页 |
| ·残余应力测量 | 第60-63页 |
|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63-74页 |
| ·单悬伸梁 | 第63-70页 |
| ·双跨连续梁 | 第70-74页 |
| ·本章小节 | 第74-77页 |
| 第3章 试验的有限元模拟 | 第77-87页 |
| ·单元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77页 |
| ·几何初始缺陷和材料属性 | 第77-78页 |
| ·残余应力模型的建立和输入 | 第78-79页 |
|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79-85页 |
| ·破坏模式和极限荷载 | 第79-81页 |
| ·荷载-位移、荷载-应力曲线的比较 | 第8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4章 单悬伸梁整体稳定性能分析 | 第87-99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参数选取和试件编号说明 | 第87-90页 |
| ·模型建立及分析过程 | 第90-91页 |
| ·非线性屈曲计算结果分析 | 第91-97页 |
| ·集中荷载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 ·均布荷载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5章 双跨连续梁整体稳定性能分析 | 第99-112页 |
| ·引言 | 第99页 |
| ·参数选取和试件编号说明 | 第99-101页 |
| ·模型建立及分析过程 | 第101页 |
| ·非线性屈曲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1-109页 |
| ·集中荷载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101-105页 |
| ·均布荷载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105-109页 |
| ·加载比例对双跨梁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0-112页 |
| 第6章 单轴对称工字形单悬伸梁和双跨连续梁临界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方法研究 | 第112-142页 |
| ·概述 | 第112-114页 |
| ·临界弯矩计算公式 | 第114-137页 |
| ·单悬伸梁的临界弯矩计算 | 第115-127页 |
| ·双跨连续梁的临界弯矩计算 | 第127-137页 |
| ·极限弯矩计算公式 | 第137-140页 |
| ·单悬伸梁的极限弯矩计算 | 第137-139页 |
| ·双跨连续梁的极限弯矩计算 | 第139-1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 第7章 焊接残余应力对梁的整体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142-165页 |
| ·概述 | 第142-144页 |
| ·参数选取和试件编号说明 | 第144-146页 |
| ·模型建立和分析过程 | 第146-148页 |
| ·结果分析 | 第148-164页 |
| ·荷载作用在上翼缘时结果分析 | 第148-153页 |
| ·荷载作用在下翼缘时结果分析 | 第153-157页 |
| ·M_u/M_y-λ|-_y 和M_u/M_p-λ|-_p曲线 | 第157-159页 |
| ·拟合弯扭屈曲曲线 | 第159-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9-179页 |
| 附录 | 第179-21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4-216页 |
| 致谢 | 第216-217页 |
| 个人简历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