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7页 |
| 上篇: 李白与永王璘事件 | 第7-26页 |
| 一、 永王璘事件 | 第7-19页 |
| (一) 唐玄宗承认唐肃宗,但保留了一定的权力 | 第8-10页 |
| (二) 永王出镇为唐玄宗所派遣,亦为唐肃宗所认可 | 第10-13页 |
| (三) 永王东巡符合唐玄宗的战略意图,并得到玄宗的支持 | 第13-15页 |
| (四) 唐肃宗对永王璘早有防备,在其起兵之初即将其瓦解 | 第15-16页 |
| (五) 关于永王璘事件的其他两个问题 | 第16-19页 |
| 二、 李白与永王璘事件 | 第19-26页 |
| (一) 李白从璘主要出于迫胁 | 第20-22页 |
| (二) 李白未曾怂恿李璘为逆 | 第22-26页 |
| 下篇: 李白晚期的诗歌新变 | 第26-46页 |
| 一、 李白晚期诗歌概述 | 第26-28页 |
| 二、 李白晚期诗歌新变 | 第28-44页 |
| (一) 内容方面 | 第29-36页 |
| 1. 写实内容的增加与抒情内容的相对减少 | 第29-30页 |
| 2. 抒情的具体化与描写的细腻化 | 第30-32页 |
| 3. 对平民的深入理解和感情交流 | 第32-34页 |
| 4. 建功立业内容的减少与恬静之美的产生 | 第34-36页 |
| (二) 形式方面 | 第36-44页 |
| 1. 五古之作空前之多 | 第36-37页 |
| 2. 七言绝句组诗的利用 | 第37-39页 |
| 3. 结构由跳宕不羁而井然有序 | 第39-42页 |
| 4. 幻想、夸张的手法转向平实的描写、比喻 | 第42-44页 |
| 三、 结语: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重大转变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