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浮选废水来源及水质 | 第11-13页 |
1.3 浮选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毒性及回用后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 浮选废水国内外处理现状 | 第14-18页 |
1.4.1 净化处理方法 | 第15-17页 |
1.4.2 清洁生产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其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1.5.1 本研究采用的思路及方案 | 第18-19页 |
1.5.2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1 试验用水 | 第20-21页 |
2.1.1 模拟废水 | 第20页 |
2.1.2 实际废水 | 第20-21页 |
2.2 试验试剂 | 第21-22页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2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4.1 混凝沉淀试验步骤 | 第22-23页 |
2.4.2 废水活性炭吸附处理试验步骤 | 第23页 |
2.4.3 废水化学氧化试验步骤 | 第23页 |
2.5 水质监测方法 | 第23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23-26页 |
2.6.1 氧化剂用量理论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2.6.2 吸附量计算公式 | 第24页 |
2.6.3 吸附等温线方程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模拟废水净化处理试验 | 第26-37页 |
3.1 混凝沉淀试验 | 第26-32页 |
3.1.1 聚合硫酸铁(PFS)作混凝沉淀剂 | 第26-28页 |
3.1.2 聚合硫酸铝(PAC)作混凝沉淀剂 | 第28-30页 |
3.1.3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凝剂与PAC和PFS混合使用试验 | 第30-32页 |
3.2 活性炭吸附试验 | 第32-34页 |
3.2.1 粉末活性炭作吸附剂 | 第32-33页 |
3.2.2 颗粒活性炭作吸附剂 | 第33-34页 |
3.3 化学氧化净化试验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实际废水试验 | 第37-55页 |
4.1 混凝沉淀试验 | 第37-45页 |
4.1.1 用PFS作混凝沉淀剂 | 第37-40页 |
4.1.2 聚合氯化铝(PAC)作混凝沉淀剂 | 第40-43页 |
4.1.3 明矾作混凝沉淀剂 | 第43-45页 |
4.2 吸附试验 | 第45-49页 |
4.2.1 粉末活性炭作吸附剂 | 第46-47页 |
4.2.2 颗粒活性炭作吸附剂 | 第47-49页 |
4.3 氧化试验 | 第49-52页 |
4.3.1 碱性介质中的次氯酸钠氧化试验 | 第49-50页 |
4.3.2 酸性介质中的双氧水氧化试验 | 第50-52页 |
4.4 处理后废水回用试验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浮选废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工业调试 | 第55-58页 |
5.1 工业调试 | 第55-56页 |
5.2 经济核算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机理探讨 | 第58-71页 |
6.1 明矾混凝沉淀作用机理 | 第58-63页 |
6.1.1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6.1.2 明矾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 第60-61页 |
6.1.3 乙硫氮混凝试验 | 第61-63页 |
6.2 活性炭吸附松醇油作用机理 | 第63-70页 |
6.2.1 溶液酸度对粉末活性炭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6.2.2 活性炭吸附热力学效应 | 第64-66页 |
6.2.3 金属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6.2.4 吸附机理 | 第67-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