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上篇: 第三人称(全知/限制)叙事:外部世界的扩张与内部世界的收缩 | 第10-28页 |
一、 全知叙事 | 第10-21页 |
(一) 故事体全知 | 第11-12页 |
(二) 赵树理的评书体全知视角及其影响 | 第12-16页 |
(三) 人物体:路翎的“灵魂透视”及其命运 | 第16-18页 |
(四) 小结 | 第18-21页 |
二、 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 第21-28页 |
(一) 旁观视角 | 第21-22页 |
(二) 主角视角 | 第22-24页 |
(三) 个案分析:茹志鹃的创作及其意义 | 第24-26页 |
(四) 小结 | 第26-28页 |
下篇: 第一人称(他叙/自叙)叙事:叙述人的位置、身份及其姿态 | 第28-49页 |
一、 第一人称他叙 | 第29-39页 |
(一) 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我”及其姿态 | 第31-36页 |
1、 工农兵叙述人的证史情结 | 第31-33页 |
2、 知识分子叙述人的负罪意识 | 第33-36页 |
(二) 现实生活吵的“我”及其姿态 | 第36-39页 |
1、 自信的“我” | 第36-37页 |
2、 卑恭的“我” | 第37-39页 |
二、 第一人称自叙 | 第39-47页 |
(一) 工农兵叙述人 | 第39-41页 |
(二) 知识分子叙述人 | 第41-47页 |
1、 逃避忏悔:《美丽》与《在悬崖上》 | 第41-43页 |
2、 真诚的皈依:《艰难的日子》、《前进的道路》 | 第43-45页 |
3、 忏悔中的启蒙姿态:《我们夫妇之间》、《冬雨》的话语裂缝 | 第45-47页 |
三、 小结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3页 |
参考书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