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媒介变迁的时代挑战 | 第12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与回应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关于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 | 第16-17页 |
·目前国内理论界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标、意义及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创新成果和结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厘定 | 第21-33页 |
·媒介概念与媒介时代环境特点 | 第21-25页 |
·媒介概念 | 第21-23页 |
·当代中国面临的媒介环境 | 第23-25页 |
·媒介素养概念解读 | 第25-28页 |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 | 第26页 |
·媒介素养的定义 | 第26-27页 |
·不同媒介所应具备的素养 | 第27-28页 |
·媒介素养教育学理分析 | 第28-33页 |
·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借鉴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 第33-45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 第33-34页 |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 | 第33页 |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 第33-34页 |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其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 第34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 | 第34-38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三观”教育目标 | 第35-36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个体发展目标 | 第36-38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彰显 | 第38-39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价值 | 第38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价值 | 第38-39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 | 第39-41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政治功能 | 第39-40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经济功能 | 第40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功能 | 第40-41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补充 | 第41-45页 |
·媒介知识能力教育 | 第41-42页 |
·媒介思想道德教育 | 第42-44页 |
·媒介心理健康教育 | 第44页 |
·媒介法律意识教育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状况调研 | 第45-78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调研 | 第45-72页 |
·问卷设计及操作 | 第45-47页 |
·调查问题及回答情况 | 第47-72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 第72-78页 |
·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分析 | 第72-73页 |
·当代大学生选择、解读、使用和判断媒介情况分析 | 第73-75页 |
·媒介社会下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总结分析 | 第75-76页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分析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 第78-97页 |
·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启示 | 第78-80页 |
·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化、系统化 | 第78-79页 |
·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网络化 | 第79页 |
·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式草根化色彩明显 | 第79-80页 |
·媒介素养教育符合本国国情,实施本土化策略 | 第80页 |
·高校加强重视,促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 第80-93页 |
·高校教育者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 第80-82页 |
·大学生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教育 | 第82-83页 |
·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 第83-91页 |
·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活动 | 第91-92页 |
·探索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评估系统 | 第92-93页 |
·政府政策保障,鼓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 第93-94页 |
·政府的政策支持,正式吸纳进国家教育体制 | 第93-94页 |
·政府成立专门统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机构 | 第94页 |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 第94-97页 |
·媒介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社会化系统 | 第94-95页 |
·家庭积极配合,发挥家庭互动教育作用 | 第95-97页 |
结束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
附录 | 第103-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