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发展现状及风险 | 第8-23页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现状 | 第8-13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8-11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现状及影响 | 第13-16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 | 第13-15页 |
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对产业链的影响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形成 | 第16-23页 |
一、经济周期风险 | 第16-17页 |
二、利率风险 | 第17-18页 |
三、抵押物的风险 | 第18-19页 |
四、个人信用风险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博弈分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前提假设 | 第23-25页 |
一、局中人的假设 | 第23页 |
二、信息集的假设 | 第23-25页 |
三、策略集 | 第25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与购房者的静态博弈 | 第25-28页 |
一、商业银行与购房者的博弈 | 第25-27页 |
二、商业银行与购房者博弈的模型分析 | 第27页 |
三、博弈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购房者的动态博弈 | 第28-31页 |
一、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28-31页 |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中的逆向求解 | 第31页 |
第四节 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31-34页 |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囚徒困境 | 第31-32页 |
二、商业银行间博弈的模型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博弈中信用风险成因解析 | 第34-46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间利益驱动因素 | 第34-38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主体竞争格局 | 第34-37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发展中潜伏的风险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漏洞产生的假按揭 | 第38-41页 |
一、个人住房贷款的业务流程 | 第38-39页 |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中“假按揭”及其风险责任的承担 | 第39-40页 |
三、“假按揭”案例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商业银行获取购房者真实信息的成本因素 | 第41-43页 |
一、购房者信息的审核成本 | 第42页 |
二、购房者信用信息缺乏 | 第42-43页 |
第四节 不完善的法律与条约 | 第43-46页 |
一、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相关法律与银行条约 | 第43-45页 |
二、处置抵押物的法律障碍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防范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内部完善 | 第46-48页 |
一、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的内部管理 | 第46-47页 |
二、商业银行内部加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全程监督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与利用 | 第48-50页 |
一、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 第48-49页 |
二、规范个人信用评估标准 | 第49页 |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奖励惩罚机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 第50-54页 |
一、政府在个人住房贷款中的职能 | 第50-51页 |
二、商业保险公司新产品的研发 | 第51-52页 |
三、担保公司的职能作用与内部完善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附录1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一览表 | 第55-56页 |
附录2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流程图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