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 多酚氧化酶的种类 | 第12-13页 |
2 多酚氧化酶的分布和定位 | 第13-15页 |
3 多酚氧化酶生理生化功能的研究 | 第15-17页 |
4 多酚氧化酶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21页 |
·PPO分子特征及分子量 | 第17-18页 |
·PPO是多基因家族 | 第18-19页 |
·PPO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PPO基因的诱导和表达 | 第20页 |
·小麦PPO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1页 |
5 多酚氧化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特性 | 第21-22页 |
6 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7 本研究的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PPO活性检测方法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三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分析 | 第26-27页 |
·三种方法的方差分析 | 第27页 |
·三种方法所测PPO活性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方法三的验证 | 第28-29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高低PPO活性种质资源 | 第33-3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小麦PPO酶学特性 | 第3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小麦PPO反应进程曲线 | 第37页 |
·pH对小麦PPO的影响 | 第37-38页 |
·温度对小麦PPO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PPO酶促动力学常数Km值的测定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同工酶与小麦PPO活性的关系 | 第41-48页 |
第一节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变化 | 第41-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同工酶谱 | 第41-43页 |
·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同工酶谱 | 第43页 |
·不同品种在相同发育时间的同工酶谱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PPO活性变化及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45-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籽粒萌发过程中PPO最大OD_(410nm)值品种数分布 | 第46页 |
·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PPO活性变化趋势 | 第46页 |
·萌发过程中PPO同工酶分析 | 第46页 |
·同工酶与活性的关系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小麦PPO抑制和激活效应 | 第48-64页 |
第一节 小麦PPO抑制和激活效应的研究 | 第48-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铜试剂对小麦PPO的抑制效应 | 第48-50页 |
·抑制倍数与抑制百分率 | 第49页 |
·铜试剂浓度与小麦PPO活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CuCl_2对小麦PPO的激活效应 | 第50页 |
·激活倍数与激活百分率 | 第50页 |
·CuCl_2浓度与小麦PPO活性的关系 | 第50页 |
·环境对抑制和激活效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基因型和试剂浓度对抑制和激活效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相对活力百分数 | 第52页 |
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节 酶活抑制剂对小麦PPO活性的影响 | 第5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效应 | 第54-57页 |
·饱和NaCl对全麦粉中PPO活性的抑制效应 | 第54-55页 |
·SDS对全麦粉中PPO活性的抑制效应 | 第55页 |
·巯基乙醇对全麦粉中PPO活性的抑制效应 | 第55-56页 |
·EDTA对全麦粉中PPO活性的抑制效应 | 第56页 |
·相同浓度下抑制剂对全麦粉中PPO活性的抑制效应 | 第56-57页 |
·PPO相对活力百分数 | 第57-58页 |
·相对活力百分数的计算 | 第57页 |
·不同抑制剂作用下PPO的相对活力百分数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三节 不同添加剂对小麦PPO的抑制和激活效应 | 第59-6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添加剂对小麦PPO的抑制和激活效应 | 第60-61页 |
·抑制(激活)倍数与抑制(激活)百分率 | 第60-61页 |
·添加剂对小麦PPO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添加剂浓度对抑制和激活效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基因型对抑制和激活效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小麦PPO基因电子克隆及其基因家族 | 第64-9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5-68页 |
·材料 | 第65-67页 |
·方法 | 第67-68页 |
·电子克隆 | 第67页 |
·PPO活性检测 | 第67页 |
·等位基因鉴定 | 第67页 |
·测序 | 第67-68页 |
·数据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89页 |
·小麦PPO基因的电子克隆 | 第68-78页 |
·AY596269、BQ236162、BQ239083和BT009357的序列组装 | 第68-69页 |
·UniGene Ta8559 8个序列的组装 | 第69-70页 |
·UniGene Ta50709 10个序列的组装 | 第70-71页 |
·UniGene Ta8559和Ta50709 18个序列的组装 | 第71-72页 |
·UniGene Ta31016序列的组装 | 第72-74页 |
·7条mRNA和43条EST序列的组装 | 第74-78页 |
·小麦PPO多基因家族 | 第78-89页 |
·电子克隆的基因与其它PPO序列的比较 | 第78-83页 |
·内含子变异对PPO活性的影响 | 第83-87页 |
·控制基因与籽粒PPO活性的关系 | 第87-89页 |
·等位变异与籽粒PPO活性的关系 | 第87-88页 |
·基因型对籽粒PPO活性的影响 | 第88页 |
·单个基因对籽粒PPO活性的影响 | 第88-89页 |
3 讨论 | 第89-93页 |
·EST序列与新基因的发现 | 第89-90页 |
·小麦PPO基因的分类 | 第90-91页 |
·决定PPO活性的因素 | 第91-92页 |
·PPO基因的结构 | 第92-9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10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