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38页 |
1 经筋理论的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萌芽时期 | 第11页 |
·形成时期 | 第11页 |
·完善时期 | 第11-12页 |
·昌盛时期 | 第12页 |
·衰落时期 | 第12页 |
·复兴时期 | 第12页 |
2 经筋的实质 | 第12-14页 |
·肌腱 | 第12-13页 |
·肌肉 | 第13-14页 |
·神经 | 第14页 |
·浅表静脉 | 第14页 |
3 经筋的循行分布 | 第14-19页 |
·循行和分布 | 第14-18页 |
·足太阳经筋 | 第14-15页 |
·足少阳经筋 | 第15页 |
·足阳明经筋 | 第15-16页 |
·足太阴经筋 | 第16页 |
·足少阴经筋 | 第16页 |
·足厥阴经筋 | 第16-17页 |
·手太阳经筋 | 第17页 |
·手少阳经筋 | 第17页 |
·手阳明经筋 | 第17-18页 |
·手太阴经筋 | 第18页 |
·手厥阴经筋 | 第18页 |
·手少阴经筋 | 第18页 |
·循行分布特点 | 第18-19页 |
·起于爪甲 | 第18页 |
·结聚关节 | 第18-19页 |
·伴行经脉 | 第19页 |
·向心循行 | 第19页 |
·没有表里 | 第19页 |
·不入脏腑 | 第19页 |
·三维分布 | 第19页 |
·联系五官 | 第19页 |
·肝络诸筋 | 第19页 |
·刚柔相济 | 第19页 |
4 经筋的分类 | 第19-20页 |
·大筋 | 第20页 |
·小筋 | 第20页 |
·宗筋 | 第20页 |
·膜筋 | 第20页 |
·维筋 | 第20页 |
·膂筋 | 第20页 |
5 经筋的生理 | 第20页 |
·受养于脾胃 | 第20页 |
·受制于肝肾 | 第20页 |
·联缀百骸,主司运动 | 第20页 |
·维系周身,抵御外邪 | 第20页 |
6 经筋的病理 | 第20-21页 |
·外邪 | 第21页 |
·外伤 | 第21页 |
·内邪 | 第21页 |
·劳倦 | 第21页 |
·老弱 | 第21页 |
7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 第21-23页 |
·筋急 | 第21-22页 |
·寒 | 第21-22页 |
·肝气热盛 | 第22页 |
·肝脉不荣 | 第22页 |
·扭伤劳损 | 第22页 |
·饮食所伤 | 第22页 |
·筋纵 | 第22-23页 |
·热 | 第22页 |
·脾胃虚弱 | 第22页 |
·阳气损伤 | 第22页 |
·针刺中筋 | 第22页 |
·营养乏源 | 第22-23页 |
8 经筋的病侯与诊治方法 | 第23-25页 |
·《灵枢·经筋》关于经筋的病侯与诊治方法的记载 | 第23-24页 |
·足太阳经筋 | 第23页 |
·足少阳经筋 | 第23页 |
·足阳明经筋 | 第23页 |
·足太阴经筋 | 第23页 |
·足少阴经筋 | 第23页 |
·足厥阴经筋 | 第23-24页 |
·手太阳经筋 | 第24页 |
·手少阳经筋 | 第24页 |
·手阳明经筋 | 第24页 |
·手太阴经筋 | 第24页 |
·手厥阴经筋 | 第24页 |
·手少阴经筋 | 第24页 |
·症候及诊治方法总结 | 第24-25页 |
·临床证候 | 第24-25页 |
·经筋痹证 | 第25页 |
·检查方法 | 第25页 |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燔针劫刺 | 第25页 |
·寒急焠刺 | 第25页 |
·按摩导引 | 第25页 |
·综合疗法 | 第25页 |
9 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 第25-38页 |
·中风 | 第25-27页 |
·面瘫 | 第27-31页 |
·肩周炎 | 第31页 |
·偏头痛 | 第31-33页 |
·颈椎病 | 第33页 |
·腰腿痛 | 第33页 |
·腰椎骨质增生症 | 第33-34页 |
·腰背肌筋膜炎 | 第34页 |
·梨状肌综合征 | 第34-35页 |
·肱骨外上髁炎 | 第35页 |
·膝退行性变合并膝痛 | 第35-36页 |
·急性软组织损伤 | 第36页 |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临床应用 | 第38-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