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初始公司章程与公司章程的后续修改 | 第8-11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22页 |
一、公司章程修改基本问题分析 | 第11-14页 |
(一) 公司章程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公司章程的实质修改与形式修改 | 第12-14页 |
二、公司章程修改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14-17页 |
(一) 从“禁止修改”到“限制修改”的转变 | 第14-16页 |
(二) 从“多方一致原则”到“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转变 | 第16-17页 |
三、公司章程修改中的股东自治权限 | 第17-22页 |
(一)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立法例 | 第17-19页 |
(二) 对国外立法的评析与借鉴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股东利益的实体性保护—公司章程修改的基本原则 | 第22-38页 |
一、不得侵犯股东既得利益原则 | 第22-25页 |
(一) 大陆法系立法例 | 第22-24页 |
(二) 英美法系立法例 | 第24页 |
(三) 对各国立法的评析 | 第24-25页 |
二、善意的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原则 | 第25-36页 |
(一) 善意的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原则的历史发展 | 第25-26页 |
(二) 善意的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 | 第26-32页 |
(三) 善意的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原则的具体表现 | 第32-34页 |
(四) 善意的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原则的判断标准 | 第34-36页 |
三、非经股东同意,不得给股东设定新义务规则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股东利益的程序性保护—公司章程修改的基本程序 | 第38-50页 |
一、公司章程修改议案的提出 | 第38-40页 |
(一) 提案主体 | 第38页 |
(二) 议案的通知 | 第38-40页 |
二、决议主体与特别多数决 | 第40-45页 |
(一) 决议主体 | 第40-42页 |
(二) 特别多数决 | 第42-45页 |
三、股东分类表决机制 | 第45-46页 |
四、对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 第46-50页 |
(一) 规定修改公司章程时股东(大)会的最低出席人数 | 第46页 |
(二) 给予股东相对充分的自治权 | 第46-47页 |
(三) 赋予股东间协议一定的约束力 | 第47-48页 |
(四) 建立完善的股东分类表决机制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股东权利的救济手段—公司章程修改中的股东退出机制 | 第50-59页 |
一、章程修改中异议股东退出机制的法理依据 | 第51-53页 |
(一) 期待权落空理论 | 第51页 |
(二) 衡平理论 | 第51-52页 |
(三) 对上述理论的评述 | 第52-53页 |
二、国外立法例考察 | 第53-57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立法例 | 第53-55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例 | 第55-56页 |
(三) 对异议股东退出机制的评析 | 第56-57页 |
三、建立中国的异议股东退出机制 | 第57-59页 |
(一) 我国立法现状之概述 | 第57页 |
(二) 对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