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相关术语解释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3页 |
| ·有关人工砂的研究 | 第10-12页 |
| ·有关清水混凝土研究 | 第12页 |
| ·有关混凝土外观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本文采取的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6-26页 |
| ·概述 | 第16页 |
| ·原材料的选择 | 第16-22页 |
| ·细集料 | 第16-19页 |
| ·粗集料 | 第19页 |
| ·水泥 | 第19-20页 |
| ·掺合料 | 第20-21页 |
| ·外加剂 | 第21页 |
| ·水 | 第21-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 ·拌合物工作性试验 | 第22页 |
|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22-23页 |
| ·轴心抗压与弹性模量试验 | 第23页 |
|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第23页 |
| ·徐变试验 | 第23-24页 |
| ·干缩试验 | 第24页 |
| ·抗渗试验 | 第24-25页 |
| ·耐急热急冷试验 | 第25页 |
| ·外观质量试验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人工砂清水混凝土的配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40页 |
| ·初步配合比 | 第26-27页 |
| ·机制砂含粉量与颗粒级配 | 第27-33页 |
| ·机制砂0.15mm 以上颗粒级配 | 第27-28页 |
| ·对砂率选取的影响 | 第28-31页 |
| ·机制砂0.15mm 以下颗粒的组成 | 第31页 |
| ·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 ·机制砂岩性 | 第33-34页 |
| ·矿物掺合料 | 第34-36页 |
| ·混合砂合成级配 | 第36-40页 |
| 第四章 体积稳定性、耐久性与外观质量试验分析 | 第40-51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人工砂清水混凝土体积稳定性 | 第40-47页 |
| ·收缩 | 第40-43页 |
| ·静弹性模量 | 第43-45页 |
| ·徐变 | 第45-47页 |
| ·人工砂清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第47-49页 |
| ·抗渗性 | 第47-48页 |
| ·耐急热急冷性能 | 第48-49页 |
| ·人工砂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试验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人工砂的选择原则及其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51-57页 |
| ·人工砂的选择原则 | 第51页 |
| ·人工砂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51-55页 |
| ·基本规定 | 第51-52页 |
| ·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强度的确定 | 第52页 |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第52-55页 |
| ·重庆地区混合砂清水混凝土鲍罗米公式回归系数分析 | 第55-57页 |
| ·数据整理 | 第55页 |
| ·数据分析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施工质量控制及实体工程应用 | 第57-65页 |
| ·人工砂混凝土常见的外观缺陷 | 第57-59页 |
| ·人工砂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第59-62页 |
| ·混凝土搅拌 | 第59-60页 |
| ·混凝土运输 | 第60-61页 |
| ·混凝土浇筑 | 第61-62页 |
| ·混凝土养护 | 第62页 |
| ·实体工程应用 | 第62-65页 |
| 第七章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外观质量分析与评定 | 第65-75页 |
| ·概述 | 第65-66页 |
| ·图像采集 | 第66-67页 |
| ·数字图像 | 第67-69页 |
| ·图像平滑 | 第69页 |
| ·图像分割及二值化 | 第69-70页 |
| ·缺陷特征分析与密度计算 | 第70-71页 |
| ·系统等级评定 | 第71-72页 |
| ·缺陷分析与等级评定实例 | 第72-7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 录:重庆地区混合砂清水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 | 第82-9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91页 |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