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1、关于农村留守家庭的研究 | 第8-11页 | 
| 2、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 | 第11页 | 
| 3、关于系统生态理论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五、创新与局限 | 第14-15页 | 
| 1、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2、不足与局限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留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核心角色的缺失 | 第15-21页 | 
| 一、FC镇留守家庭概况 | 第15-16页 | 
| 二、留守家庭的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 1、社会因素 | 第16-17页 | 
| 2、个人因素 | 第17-18页 | 
| 三、留守家庭结构缺损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留守家庭的缺损现状:从结构到功能 | 第21-28页 | 
| 一、生产功能 | 第21-22页 | 
| 二、抚养功能 | 第22-23页 | 
| 三、赡养功能 | 第23-24页 | 
| 四、情感满足功能 | 第24-26页 | 
| 五、保护功能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留守家庭功能的补偿:基于系统生态理论的探究 | 第28-38页 | 
| 一、留守家庭功能补偿的理论诠释 | 第28-29页 | 
| 二、留守家庭功能补偿之探究层面一:个人子系统 | 第29-31页 | 
| 1、留守妇女 | 第29-30页 | 
| 2、留守儿童 | 第30页 | 
| 3、留守老人 | 第30-31页 | 
| 三、留守家庭功能补偿之探究层面二:人际关系子系统 | 第31-34页 | 
| 1、夫妻关系 | 第31-32页 | 
| 2、亲子关系 | 第32-33页 | 
| 3、亲属关系 | 第33-34页 | 
| 4、邻里关系 | 第34页 | 
| 四、留守家庭功能补偿之探究层面三:社会子系统 | 第34-37页 | 
| 1、政府—制度供给 | 第34-36页 | 
| 2、社团—组织支持 | 第36页 | 
| 3、社区—服务平台 | 第36-37页 | 
| 五、结束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一) | 第40-44页 | 
| 一、访谈提纲 | 第40-42页 | 
| 二、个案编码 | 第42-44页 | 
| 附录(二) | 第44-47页 | 
| 一、小组讨论提纲 | 第44-45页 | 
| 二、小组编码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