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交流感应电机矢量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常见的交流电机控制技术 | 第13-15页 |
| ·恒压频比控制(V/F) | 第13-14页 |
| ·磁场定向矢量控制(FOC) | 第14页 |
| ·直接转矩控制(DTC) | 第14-15页 |
| ·交流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 | 第1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 第17-40页 |
| ·感应电机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7-28页 |
| ·三相坐标系中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23页 |
| ·两相坐标系中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3-28页 |
| ·矢量控制原理 | 第28-29页 |
| ·坐标变换的实现 | 第29-30页 |
| ·CLARKER 变换 | 第29页 |
| ·PARK 变换 | 第29-30页 |
| ·PARK 反变换 | 第30页 |
| ·CLARKER 反变换 | 第30页 |
| ·磁通估计器 | 第30-32页 |
| ·PID 控制的应用 | 第32-33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 参数整定 | 第33-35页 |
| ·空间矢量调制 | 第35-40页 |
| ·电压空间矢量PWM 信号生成方法 | 第35-38页 |
| ·SVPWM 控制的特点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感应电动机转速估计方法 | 第40-52页 |
| ·转差频率计算法 | 第40-41页 |
| ·基于状态方程的直接综合法 | 第41-42页 |
|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RAS) | 第42-44页 |
| ·转速自适应磁链观测器(LUENBERGER 观测器)法 | 第44-47页 |
|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法 | 第47-52页 |
| 第四章 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52-70页 |
| ·总体设计 | 第52页 |
| ·功率电路设计 | 第52-58页 |
| ·电源电路 | 第52-53页 |
| ·AC/DC 整流电路 | 第53-54页 |
| ·逆变电路 | 第54-58页 |
| ·电机过电流检测电路 | 第58页 |
| ·高速光耦电路 | 第58页 |
| ·控制电路设计 | 第58-61页 |
| ·电机电流信号的采样 | 第58-59页 |
| ·电机转速信号的采样 | 第59页 |
| ·系统复位和故障检测输入电路的设计 | 第59-60页 |
|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 ·控制芯片介绍 | 第61-70页 |
| ·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61-65页 |
| ·电机控制脉宽调制模块简介 | 第65-67页 |
| ·10 位高速模数转换器(A/D)模块简介 | 第67-68页 |
| ·正交编码器接口(QEI)模块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矢量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70-79页 |
| ·变量定义和定标 | 第70页 |
| ·总体设计 | 第70-71页 |
| ·主程序 | 第71-72页 |
| ·电流值测量子程序 | 第72页 |
| ·电机转速测量子程序 | 第72-73页 |
| ·坐标变换子程序 | 第73页 |
| ·Clarke 和Park 变换子程序 | 第73页 |
| ·Park 反变换子程序 | 第73页 |
| ·PI 控制子程序 | 第73-74页 |
| ·磁通估计子程序 | 第74-75页 |
| ·矢量中断服务子程序 | 第75-78页 |
| ·A/D 转换子程序 | 第78页 |
| ·改进后的CLARKE 反变换子程序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0页 |
| ·总结 | 第79页 |
|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详细摘要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