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生活垃圾渗滤液的来源与处理现状 | 第14-15页 |
| ·生活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 第14页 |
| ·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因素 | 第14-15页 |
| ·降低渗滤液产生量的控制措施 | 第15页 |
| ·渗滤液的理化性质 | 第15-17页 |
| ·渗滤液的主要成分 | 第15-16页 |
| ·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性质 | 第16-17页 |
| ·渗滤液污染与排放标准 | 第17-18页 |
| ·渗滤液污染 | 第17-18页 |
| ·渗滤液排放标准 | 第18页 |
| ·渗滤液处理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垃圾渗滤液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 ·渗滤液处理水平 | 第19-22页 |
| ·渗滤液处理的基本原理 | 第22-28页 |
| ·物理化学处理原理 | 第22-24页 |
| ·生物处理原理 | 第24-28页 |
|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课题来源 | 第28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 ·实验装置 | 第30-32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渗滤液与污泥来源 | 第31-32页 |
| ·项目测定 | 第32页 |
| ·水质指标测定 | 第32页 |
| ·污泥指标测定 | 第32页 |
| ·工艺方法 | 第32页 |
|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2-35页 |
| ·厌氧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2-33页 |
| ·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3-35页 |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52页 |
| ·电解法处理渗滤液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第35-38页 |
| ·电解时间对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电极间距对渗滤液COD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电流密度对渗滤液COD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37页 |
| ·电解法处理渗滤液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 ·Fenton法处理渗滤液的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 ·FeSO_4·7H_2O投加量对渗滤液中COD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pH值对Fenton法处理渗滤液的影响 | 第39-40页 |
| ·H_2O_2/Fe~(2+)对Fenton法处理渗滤液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电解与Fenton法处理渗滤液的效果比较 | 第41页 |
| ·Fenton-SBR法处理渗滤液研究 | 第41-44页 |
| ·曝气时间对渗滤液COD和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活性炭投加量对渗滤液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UASB与A/O工艺 | 第44-45页 |
| ·UASB系统的运行性能与机理分析 | 第44页 |
| ·A/O系统的运行性能与机理分析 | 第44-45页 |
| ·超滤处理渗滤液研究 | 第45-47页 |
| ·操作压力对渗滤液透过通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温度对渗滤液透过通量的影响 | 第46页 |
| ·浓缩倍数对渗滤液透过通量和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纳滤—反渗透处理渗滤液研究 | 第47-49页 |
| ·纳滤分离传质机理 | 第47页 |
| ·反渗透分离传质机理 | 第47-48页 |
| ·超滤-纳滤-反渗透耦合处理渗滤液 | 第48-49页 |
| ·工艺技术与经济分析 | 第49-50页 |
| ·工艺技术评价 | 第49页 |
| ·经济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创新点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