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近远场测量及应用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近场测量技术发展及应用 | 第8-10页 |
| ·近场测量理论的发展 | 第8-9页 |
| ·近场测量的应用 | 第9-10页 |
|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平面近场测量的基本理论 | 第13-27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平面波模式展开理论 | 第13-22页 |
| ·平面波展开 | 第13-16页 |
| ·探头补偿 | 第16-21页 |
| ·测量面位置和取样间隔的选取 | 第21页 |
| ·I(θ,φ)的计算 | 第21-22页 |
| ·平面波散射矩阵理论 | 第22-26页 |
| ·二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方程 | 第22-23页 |
| ·平面波散射矩阵理论 | 第23-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柱面近场测量的基本理论 | 第27-35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柱面波展开理论 | 第27-33页 |
| ·柱面波展开 | 第27-29页 |
| ·探头补偿 | 第29-32页 |
| ·数值计算及取样间隔的选取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天线近远场测试系统 | 第35-45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系统硬件构成 | 第36-37页 |
| ·取样架、转台子系统 | 第36-37页 |
| ·发射、接收子系统 | 第37页 |
| ·系统软件构成及功能 | 第37-44页 |
| ·控制软件 | 第38-41页 |
| ·数据处理软件 | 第41-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天线相位中心的计算 | 第45-51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相位中心的计算 | 第45-49页 |
| ·相位中心的概念 | 第45-46页 |
| ·移动参考点计算相位中心 | 第46-47页 |
| ·相位中心的确定 | 第47-49页 |
| ·天线相位中心的测量 | 第49-50页 |
| ·小节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天线极化参数的测量 | 第51-59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极化椭圆的正交分解法 | 第51-57页 |
| ·线极化分量法 | 第51-54页 |
| ·圆极化分量法 | 第54-57页 |
| ·测量原理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阵列天线的近场诊断 | 第59-67页 |
| ·概述 | 第59页 |
| ·基于方向图乘积原理的近场诊断理论 | 第59-61页 |
| ·计算机模拟 | 第61-65页 |
| ·建立仿真模型 | 第61-62页 |
| ·仿真结果及结论 | 第62-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结束语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