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南昌市青山湖浮游植物和富营养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语表 (Abbreviations)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浮游植物第11-15页
        1.1.1 浮游植物的定义第11页
        1.1.2 浮游植物的鉴定第11-13页
            1.1.2.1 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第11-12页
            1.1.2.2 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第12-13页
        1.1.3 浮游植物的生态功能第13页
        1.1.4 浮游植物的影响因素第13-15页
            1.1.4.1 上行控制因素第13-15页
            1.1.4.2 下行控制因素第15页
    1.2 湖泊富营养化第15-17页
        1.2.1 湖泊富营养化概念第15-16页
        1.2.2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第16页
        1.2.3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现状第16-17页
    1.3 水华第17-18页
        1.3.1 概念第17-18页
        1.3.2 危害及治理第18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南昌市青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第20-32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样点分布及采样频率第20-21页
    2.3 样品采集、保存第21页
    2.4 浮游植物的鉴定与计数第21-22页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2-23页
        2.5.1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第22页
        2.5.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计算第22-23页
    2.6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2.6.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第23-26页
        2.6.2 浮游植物丰度及其优势种第26-27页
        2.6.3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其优势种第27-29页
        2.6.4 南昌市青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第29页
    2.7 讨论第29-31页
    2.8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快速测定水体中蓝藻、微囊藻和产毒微囊藻第32-41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3.2.1 样点分布及样品采集第33页
        3.2.2 环境样品总DNA提取第33页
        3.2.3 PCR引物设计和PCR扩增第33-34页
        3.2.4 质粒标准品p MD-18T-16S的制备第34页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4-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3.3.1 产物特异性与定量标准曲线分析第35-37页
        3.3.2 蓝藻FQ-PCR检测结果第37-38页
        3.3.3 微囊藻FQ-PCR检测结果第38-39页
    3.4 讨论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南昌市青山湖富营养化研究第41-50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方法第41-43页
        4.2.1 水体理化指标的采集第41-42页
        4.2.2 富营养化评价采用的评价指标与标准第42-43页
        4.2.3 统计方法第43页
    4.3 南昌市青山湖水质状况第43-47页
        4.3.1 青山湖理化因子变化第43-45页
        4.3.2 叶绿素a周年变化第45页
        4.3.3 富营养化程度的综合评价第45页
        4.3.4 理化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第45-47页
    4.4 讨论第47-49页
        4.4.1 南昌市青山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第47-48页
        4.4.2 南昌市青山湖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4.5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蓝藻和绿藻竞争试验第50-56页
    5.1 引言第50-51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51页
        5.2.1 试验材料第51页
        5.2.2 实验条件第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5.4 讨论第54-55页
        5.4.1 微囊藻和栅藻适宜生长的温度第54页
        5.4.2 微囊藻与栅藻的竞争关系第54-55页
    5.5 小结第55-56页
总结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附录第67-73页
    附录一第67-68页
    附录二第68-69页
    附录三第69-70页
    附录四第70-73页
致谢第73-75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