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实证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 | 第19-33页 |
·金融发展历程回顾 | 第19-28页 |
·第一阶段: “大一统”的财政性金融(1949年—1978年) | 第19-20页 |
·第二阶段: 国有为主体的计划金融(1979年—1997年) | 第20-25页 |
·第三阶段: 国有为主体的政府主导金融(1998年—2006年) | 第25-28页 |
·我国金融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中国现阶段的金融机构 | 第28-30页 |
·中国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 第30-31页 |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作用机制与模型剖析 | 第33-39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金融发展的概念 | 第33页 |
·经济增长的界定 | 第33-34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34-37页 |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究 | 第34-36页 |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金融作用机制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数据、变量、模型及研究方法简介 | 第39-49页 |
·金融发展的测度指标 | 第39-44页 |
·实际利率 | 第39-40页 |
·经济货币化进程指标 | 第40-41页 |
·金融中介指标 | 第41-43页 |
·资本化率指标 | 第43-44页 |
·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 | 第44-46页 |
·实证模型和分析方法简介 | 第46-49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6-47页 |
·因素模型 | 第47-48页 |
·系统VAR模型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中国实证 | 第49-62页 |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 | 第49-51页 |
·中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状况描述 | 第49-50页 |
·对此进一步解释 | 第50-51页 |
·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 | 第51-55页 |
·中国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的状况描述 | 第51-52页 |
·中国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2-53页 |
·中国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建立与结果估计 | 第53-55页 |
·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 | 第55-58页 |
·中国金融中介率与经济增长的状况描述 | 第55页 |
·中国金融中介率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5-56页 |
·中国金融中介率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建立与结果估计 | 第56-58页 |
·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 | 第58-59页 |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状况描述 | 第58页 |
·中国资本化率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8-59页 |
·系统VAR模型 | 第59-62页 |
第六章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 第62-71页 |
·支持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型金融的内在原因 | 第62-65页 |
·作为经济改革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 | 第62-63页 |
·财政无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 第63-64页 |
·金融资源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 第64-65页 |
·支持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型金融的内涵 | 第65-69页 |
·金融体系 | 第66-67页 |
·资金供给 | 第67-68页 |
·资金需求 | 第68-69页 |
·支持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型金融的弊端 | 第69-71页 |
第七章 对中国金融改革的若干建议 | 第71-80页 |
·中国金融改革应循序渐进 | 第71-73页 |
·中国金融改革应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 第71-72页 |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滞后于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 | 第72-73页 |
·完善中国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发展程度 | 第73-78页 |
·改革金融体制和改善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环境 | 第75-77页 |
·资本市场的整顿问题 | 第77页 |
·对资本市场采取逐步开放的策略 | 第77-78页 |
·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及完成的论文) | 第85-86页 |
附录B (实证数据表)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