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P2P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负载均衡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5-28页 |
·P2P网络 | 第15-22页 |
·P2P网络特点 | 第15-17页 |
·P2P网络分类 | 第17页 |
·DHT网络及其特点 | 第17-18页 |
·Chord | 第18-22页 |
·路由算法 | 第19-20页 |
·节点加入和退出 | 第20-21页 |
·Chord网络特点 | 第21-22页 |
·IPv6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IPv6分层地址结构 | 第22-23页 |
·IPv6地址配置方式 | 第23-24页 |
·IPv6安全性 | 第24页 |
·IPv6与IPv4对比 | 第24-25页 |
·负载均衡 | 第25-26页 |
·负载均衡分类 | 第25-26页 |
·负载均衡策略目标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P2P网络中常用负载均衡策略及其分析 | 第28-33页 |
·常用负载均衡策略 | 第28-31页 |
·蚁群优化技术 | 第28-29页 |
·基于IPv6的负载均衡策略 | 第29页 |
·动态副本策略 | 第29-30页 |
·流言传播机制 | 第30-31页 |
·现有结构化P2P网络负载均衡策略的分析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结构化P2P自适应高可用性负载均衡策略RGP | 第33-51页 |
·结构化P2P网络负载失衡因素及RGP的相应对策 | 第33-35页 |
·RGP负载均衡策略中系统参数 | 第35-36页 |
·RGP负载均衡策略的关键步骤 | 第36-37页 |
·RGP策略设计与实现 | 第37-49页 |
·地址映射 | 第37-38页 |
·数据结构 | 第38-39页 |
·节点的加入与退出 | 第39-40页 |
·搜索机制 | 第40-41页 |
·负载信息采集 | 第41-43页 |
·本节点资源负载信息收集 | 第42页 |
·局部负载信息收集 | 第42-43页 |
·资源过载判定 | 第43-44页 |
·选择副本方案 | 第44-46页 |
·次优副本算法SRA | 第45-46页 |
·副本传播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仿真平台搭建与实现 | 第51-69页 |
·仿真环境介绍 | 第51-54页 |
·OMNeT++ | 第51-53页 |
·Inet拓扑生成器 | 第53页 |
·Oversim | 第53-54页 |
·仿真平台搭建 | 第54-55页 |
·仿真设计 | 第55页 |
·仿真实现 | 第55-58页 |
·网络拓扑结构生成 | 第55-57页 |
·网络运行机制实现 | 第57-58页 |
·仿真实验评价指标 | 第58-59页 |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9-66页 |
·RGP系统参数实验 | 第59-62页 |
·网络规模的影响 | 第59-60页 |
·负载均衡周期的影响 | 第60-61页 |
·访问频度阀值(Id1,Id2)的影响 | 第61-62页 |
·RGP策略与信息副本策略(IRS)性能比较 | 第62-64页 |
·RGP策略与流言传播机制(GP)性能比较 | 第64-66页 |
·实验总结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2页 |
·总结 | 第69-70页 |
·进一步工作 | 第70页 |
·技术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