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生态学论文

近40年中国农业土壤碳汇源时空格局变化初探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4页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第14-19页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第15页
     ·土壤有机碳变化影响因素第15-19页
   ·保护性耕作与土壤碳循环第19-22页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第20页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20-22页
     ·保护性耕作固碳潜力第22页
   ·研究问题与不足第22-24页
第三章 土壤有机碳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第24-32页
   ·前言第24页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自然概况第24页
     ·数据来源第24-25页
     ·使用工具第25页
     ·空间自相关方法第25-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土壤有机碳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7-28页
     ·土壤有机碳区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8页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第28-30页
   ·讨论与结论第30-32页
第四章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第32-37页
   ·前言第32页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数据来源第32页
     ·碳密度的计算第32-33页
     ·碳储量的估算第33页
     ·误差范围分析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碳储量估算及不确定性分析第34-35页
     ·不同估算方法的碳储量差异分析第35-36页
   ·讨论与结论第36-37页
第五章 两次土壤普查期间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第37-43页
   ·前言第37页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数据来源第37页
     ·研究方法第37-38页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土壤有机碳密度第38-39页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空间格局第39-40页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第40-41页
   ·讨论与结论第41-43页
第六章 中国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第43-54页
   ·前言第43-44页
   ·材料与方法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第44-45页
     ·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格局第45-47页
     ·农田用地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变化第47-49页
     ·气候因子与土壤有机碳第49-51页
     ·植被覆盖类型与土壤有机碳第51-52页
     ·地貌因子与土壤有机碳第52页
   ·讨论与结论第52-54页
第七章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第54-62页
   ·前言第54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农田土壤碳库的固碳潜力第54页
     ·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第54-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61页
     ·农田土壤碳库新的稳定状态第55-59页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第59-61页
   ·讨论与结论第61-62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62-67页
   ·研究讨论第62-65页
     ·碳储量估算及其格局和演变研究方法第62页
     ·中国陆地以及农田土壤碳源汇功能评价第62-63页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第63-64页
     ·当前一些研究结论第64页
     ·不确定性讨论第64-65页
   ·研究结论第65页
   ·研究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历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eptin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其重组、表达
下一篇: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