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水土流失的概念 | 第10页 |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第10-11页 |
| ·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 ·自然特征 | 第17-18页 |
| ·社会经济特征 | 第18页 |
|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特征 | 第22-35页 |
| ·土地利用格局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资料来源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4页 |
| ·景观格局分析指数的选择 | 第24页 |
| ·基于空间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 第24-28页 |
| ·土地利用的高程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变化 | 第25-26页 |
| ·土地利用的坡度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变化 | 第26-27页 |
| ·土地利用的坡向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变化 | 第27-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页 |
| ·基于景观指数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 第28-34页 |
| ·景观类型的结构与变化 | 第28-30页 |
| ·景观类型的格局变化 | 第30-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研究区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 第35-41页 |
| ·水土流失定量评价研究方法 | 第35页 |
| ·坡面水土流失单元的划分 | 第35-36页 |
| ·水土流失定量评价研究 | 第36-40页 |
| ·降雨侵蚀力R因子的计算 | 第36-37页 |
| ·土壤质地K因子的计算 | 第37页 |
| ·坡度、坡长SL因子的计算 | 第37-38页 |
| ·植被覆盖度C因子的计算 | 第38页 |
| ·水土保持措施P因子的计算 | 第38-39页 |
| ·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 第41-4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流失特征 | 第41-43页 |
| ·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征 | 第41-42页 |
| ·林地的水土流失特征 | 第42-43页 |
| ·未利用地的水土流失特征 | 第43页 |
| ·其他地类的水土流失特征 | 第43页 |
| ·基于空间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 第43-45页 |
| ·高程与水土流失 | 第43-44页 |
| ·坡度与水土流失 | 第44-45页 |
| ·坡向与水土流失 | 第45页 |
| ·基于景观指数的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 第45-46页 |
| ·斑块面积与水土流失 | 第45-46页 |
| ·斑块形状与水土流失 | 第46页 |
| ·景观多样性与水土流失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5章 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配置 | 第48-50页 |
|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的原则 | 第48页 |
|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模式 | 第48-50页 |
|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 | 第48页 |
| ·调整土地类型,夯实土地利用资源 | 第48-49页 |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水土流失 | 第49-50页 |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