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体细胞胚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与蛋白质表达谱的初步分析
缩略词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0页 |
一 体细胞胚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 体细胞胚的发生途径 | 第11-12页 |
2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2-13页 |
3 内源激素含量对体细胞胚的影响 | 第13-16页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的作用 | 第16-17页 |
5 体细胞胚相关基因和特异蛋白的表达研究 | 第17-19页 |
二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第19-20页 |
2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 | 第20-23页 |
·双向电泳 | 第20-22页 |
·图像分析技术 | 第22-23页 |
·蛋白质组鉴定技术 | 第23-26页 |
·基于MALDI的技术 | 第23-25页 |
·基于ESI的技术 | 第25页 |
·蛋白质微测序 | 第25页 |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蛋白质组数据库 | 第26页 |
·同位素译码的亲和标签技术 | 第26-27页 |
三 枸杞及其体细胞胚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 药用研究 | 第27页 |
2 原生质体研究 | 第27-28页 |
3 实验现状 | 第28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枸杞体细胞胚高频诱导和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0-34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植物实验材料 | 第30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30页 |
·灭菌 | 第30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30页 |
·组织培养 | 第30-31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30页 |
·培养条件 | 第30-31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页 |
·体细胞胚诱导 | 第31页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31-32页 |
·激素配方的优化 | 第32页 |
·其他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三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枸杞体细胞胚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 第34-44页 |
一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生化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二 蛋白质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直接提取法 | 第34-35页 |
·沉淀法 | 第35页 |
·TCA-丙酮沉淀法 | 第35页 |
三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制胶和电泳 | 第35页 |
·凝胶染色 | 第35-36页 |
·凝胶图像获取 | 第36页 |
·图像分析 | 第36页 |
四 双向电泳 | 第36-37页 |
·第一向固相化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 | 第36-37页 |
·平衡 | 第37页 |
·第二向SDS-PAGE垂直板电泳 | 第37页 |
·凝胶染色 | 第37页 |
·凝胶图像获取 | 第37页 |
·图像分析 | 第37页 |
五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效果比较 | 第37-40页 |
·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7-39页 |
·不同材料蛋白质条带差异 | 第39-40页 |
·双向电泳体系优化和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不同等电聚焦参数对等电聚焦电泳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三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蛋白质差异条带的质谱分析 | 第44-48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二 结果 | 第45-46页 |
三 讨论 | 第46-47页 |
四 结论 | 第47-48页 |
图版说明 | 第48-49页 |
图版 | 第49-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