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 ·中国经济现实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理论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2章 中国技术赶超过程中的问题与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38页 |
| ·问题一:从国家层面如何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模式并促进其转型 | 第23-27页 |
| ·问题二:科技政策与战略如何实现区域差异性技术进步模式的耦合 | 第27-34页 |
| ·我国区域研发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性 | 第27-30页 |
| ·我国区域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假说检验 | 第30-33页 |
| ·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区域选择与运行困境 | 第33-34页 |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 ·有关后发国家技术进步模式选择及转型的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 ·有关技术进步模式耦合的科技政策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 第3章 技术进步模式选择对技术赶超的影响 | 第38-51页 |
| ·后发优势悖论及其解释与评述 | 第38-41页 |
| ·技术进步模式选择与技术赶超的基本模型 | 第41-45页 |
| ·国际经验 | 第45-49页 |
| ·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关系的必要性 | 第49-51页 |
| 第4章 技术差距与技术进步模式 | 第51-6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1页 |
| ·技术差距与技术进步模式的决定模型 | 第51-55页 |
| ·技术差距双面效应与技术进步模式:纳入模仿能力的一个例子 | 第55-59页 |
| ·对我国区域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再检验与解释 | 第59-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5章 技术差距与人力资本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模式 | 第64-7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4-65页 |
| ·经济运行环境 | 第65-66页 |
| ·后发国技术进步模式的决定与转型 | 第66-71页 |
| ·主导技术进步模式与技术赶超政策效应 | 第71-73页 |
| ·结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 第73-75页 |
| 第6章 技术差距、研发资源分配与技术赶超的动态分析 | 第75-8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5-76页 |
| ·模型设定 | 第76-78页 |
| ·技术差距与研发资源的最优分配 | 第78-82页 |
| ·改变研发资源分配的技术赶超效应 | 第82-83页 |
|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83-87页 |
| ·结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 第87-89页 |
| 第7章 技术进步模式的政策权衡与中国科技政策选择 | 第89-115页 |
| ·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与中国经验 | 第89-101页 |
| ·竞争性市场均衡 | 第90-93页 |
| ·比较静态分析 | 第93-97页 |
| ·基于我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97-101页 |
|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困境与选择 | 第101-109页 |
|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困境 | 第101-107页 |
|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R& D 补贴政策选择 | 第107-109页 |
| ·刺激研发需求还是改善研发资源供给:中国的经验性分析 | 第109-115页 |
| 第8章 基于区域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耦合战略选择:技术“分层赶超” | 第115-130页 |
| ·区域技术“分层赶超”战略设计 | 第115-120页 |
| ·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双重驱动下的欠发达区域技术追赶 | 第116-119页 |
| ·自主创新、后发优势与发达区域技术有限赶超 | 第119-120页 |
| ·技术分层赶超战略的耦合:技术的“圈层进步” | 第120-130页 |
| ·三类经济圈层与技术进步 | 第121-123页 |
| ·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与技术“分层赶超”的互动机制 | 第123-130页 |
| 结论 | 第130-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