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Contents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植物修复技术 | 第14-20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 第14页 |
| ·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 第14-15页 |
| ·超富集植物 | 第15-16页 |
| ·植物超富集重金属的机理 | 第16-19页 |
|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 第19-20页 |
| ·土壤砷污染与对植物的危害 | 第20-23页 |
| ·土壤砷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20-22页 |
| ·砷的植物效应 | 第22-23页 |
| ·砷超富集植物的研究现状与机理 | 第23-29页 |
| ·砷的超富集植物的发现 | 第23-24页 |
| ·砷超富集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砷超富集植物的富集机理研究 | 第25-29页 |
| ·本研究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测定分析设计 | 第30-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材料与培养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培养方法 | 第30-31页 |
| ·砷的检测方法 | 第31-34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31-32页 |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32页 |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 | 第32-33页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第33页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第33页 |
| ·联用技术 | 第33-34页 |
| ·本实验的样品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 ·原理 | 第34页 |
| ·实验药剂 | 第34-35页 |
| ·测定步骤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粤北某市砷污染土壤现状调查 | 第36-41页 |
|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样品采集 | 第36页 |
| ·样品预处理 | 第36页 |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土壤含砷总量 | 第37-38页 |
| ·土壤中砷的价态分布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蜈蚣草根部对 As(III)的氧化影响 | 第41-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实验前处理 | 第41页 |
|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 ·样品分析 | 第42页 |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不同保存条件下 As(III)的稳定性 | 第42-44页 |
| ·蜈蚣草根部对 As(III)的氧化情况 | 第44-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关于砷在溶液中的保存问题 | 第46页 |
| ·蜈蚣草在吸收砷过程对砷形态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蜈蚣草根部对 As(III)的吸收特性 | 第49-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实验前处理 | 第49页 |
|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 ·样品分析 | 第50页 |
|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As(III)的不同处理浓度在培养液的消耗速度 | 第51-53页 |
| ·蜈蚣草对不同处理浓度 As(III)的吸收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蜈蚣草对 As(III)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 第56-6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 ·实验前处理 | 第56页 |
|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 ·样品分析 | 第57页 |
| ·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蜈蚣草根部对 As(III)的吸收速率 | 第58-59页 |
| ·蜈蚣草根部对 As(III)的吸收动力学 | 第59-63页 |
| ·讨论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pH值与磷对蜈蚣草吸收 As(III)的影响 | 第65-7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 ·实验前处理 | 第65页 |
|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 ·样品分析 | 第66页 |
|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 ·pH值与磷对蜈蚣草吸收As(III)的影响 | 第66-69页 |
| ·蜈蚣草吸收As(III)的优化 | 第69-71页 |
| ·讨论 | 第71-7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