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7页 |
| ·选题理论依据及社会意义 | 第8-11页 |
| ·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8-9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矿山热环境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外理论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理论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13页 |
|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 ·国内外矿井降温技术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路线及实际意义 | 第15-17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路线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 2 影响高温矿井热环境的因素及分析 | 第17-25页 |
| ·围岩散热 | 第17-19页 |
| ·机电设备散热 | 第19-20页 |
| ·热水散热 | 第20-21页 |
| ·氧化放热和爆破热 | 第21-22页 |
| ·运输中煤和矸石的散热 | 第22-23页 |
| ·风流的自压缩热 | 第23页 |
| ·工作面人员散热 | 第23页 |
| ·地表大气条件变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辐射换热 | 第24-25页 |
| 3 梁北矿的高温状况和11151 运输机巷热源分析 | 第25-39页 |
| ·梁北矿概况及其高温状况 | 第25-26页 |
| ·梁北矿概况 | 第25页 |
| ·梁北矿矿井高温状况 | 第25-26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的热力参数情况 | 第26-32页 |
| ·11151 采煤工作面概况 | 第26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的热力参数测定 | 第26-28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的热力参数计算 | 第28-31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的热力参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热源分析 | 第32-39页 |
| ·围岩散热 | 第32-34页 |
| ·机电设备散热 | 第34-35页 |
| ·热水散热 | 第35页 |
| ·运输中煤和矸石的散热 | 第35-36页 |
| ·风流的自压缩热 | 第36页 |
| ·人员散热 | 第36-37页 |
| ·氧化放热 | 第37-39页 |
| 4 热环境参数的测定 | 第39-59页 |
| ·井下原始岩温的测定 | 第39-46页 |
| ·深孔测温法 | 第39-40页 |
| ·浅孔测温法 | 第40-42页 |
| ·两种测温方法的比较 | 第42页 |
| ·测温仪表 | 第42-46页 |
| ·巷壁与风流间的对流换热系数 | 第46-52页 |
| ·管内流动受迫流动换热特性 | 第46-49页 |
| ·11151 运输机巷放热系数的确定 | 第49-51页 |
| ·11151 运输机巷内热水放热系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的煤的导热系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 ·煤系地层的导热机理 | 第52页 |
| ·煤系地层的固有特性 | 第52-54页 |
| ·煤系地层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 第54页 |
| ·11151 运输机巷煤、岩体的比热容以及密度测试 | 第54-56页 |
| ·比热容测定 | 第54-55页 |
| ·密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 ·11151 皮带运输机上煤炭放热的处理 | 第56-59页 |
| ·皮带运输机上煤炭放热特点 | 第56页 |
| ·计算时简化与近似假设条件 | 第56-57页 |
| ·运输机上煤炭散热量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57-59页 |
| 5 温湿度预测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78页 |
| ·温湿度预测的算法 | 第59-67页 |
| ·预测原理 | 第59-64页 |
| ·计算步骤 | 第64-65页 |
| ·程序框图 | 第65-67页 |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 ·温度场模拟 | 第69-78页 |
| ·基本假设和微分方程组 | 第69-71页 |
| ·近壁面的处理 | 第71-72页 |
| ·边界条件 | 第72页 |
| ·模拟结果 | 第72-78页 |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78-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创新点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附录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详细摘要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