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内蒙古地区三个古代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
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线粒体 DNA | 第9-14页 |
·mtDNA 遗传系统的特点 | 第10页 |
·人类mtDNA 多态性 | 第10-11页 |
·mtDNA D-loop 区多态性 | 第11页 |
·mtDNA V 区多态性 | 第11页 |
·mtDNA 多态性的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mtDNA 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mtDNA 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mtDNA 在人类迁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页 |
·古 DNA | 第14-23页 |
·古DNA 的降解 | 第15-18页 |
·古 DNA 的损伤和修复 | 第15-17页 |
·古 DNA 的存活时限 | 第17-18页 |
·古 DNA 的含量及其预测 | 第18页 |
·污染和结果的真实性 | 第18-22页 |
·污染的防止 | 第19-20页 |
·污染的识别 | 第20页 |
·真实性的检测 | 第20-22页 |
·核插入 | 第22页 |
·古 DNA 研究展望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实验样本的采集 | 第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5页 |
·样本的处理 | 第27页 |
·骨样的处理 | 第27页 |
·牙样的处理 | 第27页 |
·DNA 抽提 | 第27-28页 |
·mtDNA 高可变一区序列测定 | 第28-32页 |
·片段扩增 | 第28-29页 |
·片段回收 | 第29页 |
·克隆与测序 | 第29-32页 |
·mtDNA 高分辨率RFLP | 第32-33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扩增 | 第32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32-33页 |
·APLP 分析 | 第33-35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序列比对与排序 | 第35页 |
·核苷酸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遗传距离的估算 | 第36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遗传多维度分析 | 第37页 |
·主成份分析 | 第37-38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38页 |
·污染的防止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内蒙古饮牛沟墓地古代人群mtDNA 研究 | 第39-47页 |
·背景 | 第39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结果 | 第40-44页 |
·饮牛沟墓地古代人群序列的变异 | 第40-41页 |
·饮牛沟墓地古代人群单倍型类群归属 | 第41-42页 |
·共享序列的分布 | 第42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4页 |
·遗传多维度分析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古代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47-57页 |
·背景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4页 |
·内蒙古朱开沟古代人群序列的变异 | 第48-49页 |
·单倍型类群归属 | 第49-50页 |
·遗传距离 | 第50页 |
·朱开沟古代人群内部的遗传变异 | 第50-53页 |
·主成份分析 | 第53-54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第五章 辽宁喇嘛洞墓地古代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57-70页 |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页 |
·结果 | 第58-67页 |
·序列变异及单倍型类群归属 | 第58-61页 |
·单倍型频率分布 | 第61-63页 |
·遗传距离 | 第63-65页 |
·喇嘛洞古代人群内部的遗传变异 | 第65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5-66页 |
·遗传多维度分析 | 第66-67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实验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中文摘要 | 第82-85页 |
Abstract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