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9-18页 |
| (一) 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9-11页 |
| 1、近代世界农业的现代化趋势 | 第9-10页 |
| 2、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 | 第10-11页 |
| (二) 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来源与方法论 | 第11-13页 |
| 1、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来源 | 第11-12页 |
| 2、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点 | 第12-13页 |
| (三) 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3-18页 |
| 1、民主革命时期对农业经济的初步探索 | 第13-15页 |
|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探索 | 第15-16页 |
|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农业经济的思考 | 第16-18页 |
| 二、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39页 |
| (一) 农业社会主义制度和乡村基层政权的建立 | 第18-21页 |
| 1、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乡村基层政权 | 第18-19页 |
| 2、农村经济体制的认识与调整 | 第19-21页 |
| (二) 农业经营管理的方针及措施 | 第21-25页 |
| 1、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 第21-22页 |
| 2、搞好收益分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 第22-23页 |
| 3、依靠农民自身积累、自己筹集解决农业生产资金问题 | 第23页 |
| 4、勤俭节约,搞好经济核算 | 第23-24页 |
| 5、对农业发展全面规划,加强领导 | 第24-25页 |
| (三) 农业经济现代化 | 第25-33页 |
| 1、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 第25-26页 |
| 2、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26-29页 |
| 3、实现农业水利化、贯彻“八字宪法”、倡导科学种田 | 第29-31页 |
| 4、对农业商品经济的艰辛探索 | 第31-33页 |
|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 第33-36页 |
| 1、剩余劳动力是能够在乡村找到出路的 | 第33-34页 |
| 2、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要靠发展生产和多种经营 | 第34页 |
|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要靠发展农村的各项事业 | 第34页 |
| 4、农村是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广阔天地 | 第34-36页 |
| (五) 农业经济发展动力 | 第36-39页 |
| 1、拔高农业生产关系 | 第36页 |
| 2、以阶级斗争推动农业生产 | 第36-37页 |
| 3、推广大寨模式,发扬大寨精神 | 第37-39页 |
| 三、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再认识 | 第39-49页 |
| (一) 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39-41页 |
| 1、理论意义 | 第39-40页 |
| 2、实践意义 | 第40-41页 |
| (二) 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4页 |
| 1、过重强调生产关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 2、对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存在认识偏差 | 第42-43页 |
| 3、“社会主义制度加上群众运动将是万能武器”提法的非科学性 | 第43-44页 |
| (三) 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 第44-49页 |
| 1、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应该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 第44-45页 |
| 2、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 第45-46页 |
| 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 第46页 |
| 4、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出路 | 第46-47页 |
| 5、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 第47-4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