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1 茶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0-18页 |
| ·茶多糖的提取 | 第10-11页 |
| ·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1-12页 |
| ·脱蛋白及脱色 | 第11页 |
| ·纯化分级 | 第11-12页 |
| ·茶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2-15页 |
| ·多糖的结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茶多糖的结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5-18页 |
| ·降血糖作用 | 第15-16页 |
| ·降血脂作用 | 第16页 |
| ·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 第16-17页 |
| ·增强免疫功能 | 第17页 |
| ·降血压、耐缺氧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 | 第17-18页 |
| 2 品种对植物多糖的影响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茶树品种间多糖的组成及活性分析 | 第21-36页 |
| 1 引言 | 第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鲜叶处理 | 第21页 |
| ·试验试剂 | 第21-22页 |
| ·试验仪器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4页 |
| ·多糖的提取 | 第22-23页 |
| ·多糖基本指标分析 | 第23页 |
| ·多糖提取率 | 第23页 |
| ·中性糖含量 | 第23页 |
| ·糖醛酸含量 | 第23页 |
| ·蛋白质含量 | 第23页 |
| ·茶多酚含量 | 第23页 |
| ·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分析 | 第23-24页 |
| ·TPS清除·OH自由基能力测定 | 第23-24页 |
| ·TPS清除O_2~-·自由基能力测定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 ·茶树品种间多糖提取率的差异 | 第24-27页 |
| ·茶树品种间粗多糖基本组成的差异 | 第27-28页 |
| ·茶树品种间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差异 | 第28-31页 |
| ·高多糖活性的茶树品种的筛选 | 第31-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5 结论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低活性茶多糖结构的初步研究 | 第36-51页 |
| 1 引言 | 第3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 ·材料 | 第36-38页 |
| ·原料 | 第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多糖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粗多糖的提取 | 第38页 |
| ·茶多糖的脱色、脱蛋白 | 第38页 |
| ·茶多糖的DEAE-52分级 | 第38-39页 |
| ·茶多糖的Sephadex G-150柱层析纯化 | 第39页 |
| ·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 ·多糖糖基组成测定 | 第39-40页 |
|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第40页 |
| ·紫外光谱扫描和刚果红实验 | 第40页 |
| ·红外光谱扫描 | 第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 ·茶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42页 |
| ·茶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 第40-41页 |
| ·茶多糖的Sephadex G-150凝胶柱层析 | 第41-42页 |
| ·茶多糖 TPS2-2的纯度分析 | 第42页 |
| ·茶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42-49页 |
| ·茶多糖的糖基组成 | 第42-45页 |
| ·TPS1、TPS2、TPS3、TPS4四级分的糖基组成 | 第42-44页 |
| ·茶多糖TPS2-2的糖基组成 | 第44-45页 |
| ·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45-46页 |
| ·茶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和刚果红实验 | 第46-48页 |
| ·TPS1、TPS2、TPS3、TPS4四级分的紫外光谱扫描 | 第46-47页 |
| ·茶多糖TPS2-2的紫外扫描图谱 | 第47页 |
| ·茶多糖TPS2-2的刚果红结合实验 | 第47-48页 |
| ·茶多糖的红外光谱 | 第48-49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