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贝类病害、敌害及其防治论文

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目录第7-11页
引言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6页
   ·研究背景第14-32页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第14-16页
     ·食源性病毒第16-21页
     ·贝类及水体是食源性病毒重要的传播载体第21-22页
     ·由贝类引起的食源性病毒流行病事件第22-23页
     ·我国及广东省贝类的卫生状况第23-25页
     ·贝类等环境样本中食源性病毒的检测第25-32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2-35页
     ·问题的提出第32-34页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34-35页
   ·课题资助第35-36页
第二章 四种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6-62页
   ·引言第36-37页
   ·材料第37-39页
     ·病毒阳性株和菌株第37-38页
     ·试剂和药品第38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8-39页
   ·方法第39-47页
     ·阳性毒株的确证第39-40页
     ·引物第40页
     ·RNA抽提第40-42页
     ·总RNA纯度及浓度检测第42-43页
     ·RT-PCR检测第43-45页
     ·NASBA检测第45-47页
     ·临床粪便样本中食源性病毒的筛选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8页
     ·三种RNA提取方法对比第47-48页
     ·RT-PCR检测结果第48-54页
     ·NASBA检测结果第54-56页
     ·分子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第56-58页
   ·讨论第58-62页
     ·RNA提取方法确定第58-59页
     ·RT-PCR检测法的优越性第59-60页
     ·NASBA检测法的优越性第60-62页
第三章 贝类及水体中病毒浓缩方法研究第62-79页
   ·引言第62-63页
   ·材料第63页
     ·实验所用毒株及菌株第63页
     ·培养基第63页
     ·实验所用的膜第63页
     ·实验所用水及贝第63页
   ·方法第63-67页
     ·模拟样品制备第63-64页
     ·病毒回收浓缩第64-65页
     ·条件优化第65-66页
     ·回收噬菌体效价的测定—双层琼脂法第66-67页
     ·回收率测定第67页
   ·结果与分析第67-74页
     ·添加实验前噬菌体原液效价测定第67页
     ·水样中噬菌体回收率测定第67-73页
     ·贝样中噬菌体回收率测定第73-74页
   ·讨论第74-79页
     ·水体中病毒浓缩效率第75-77页
     ·贝样中病毒浓缩浓缩效率第77-79页
第四章 水体及贝类人工播毒及模拟样本分子检测研究第79-92页
   ·引言第79页
   ·材料与仪器第79-80页
     ·毒株第79-80页
     ·试剂第80页
   ·方法第80-84页
     ·模拟污染水样及处理方法第80页
     ·模拟污染贝类及处理方法第80-81页
     ·RNA抽提第81-82页
     ·引物及探针第82页
     ·模拟水样及贝类中病毒的RT-PCR检测第82-84页
     ·模拟贝样中诺瓦克病毒的NASBA检测第84页
   ·结果与分析第84-89页
     ·单一病毒污染模拟样品检测结果第84-85页
     ·两种病毒同时污染样品的检测结果第85-86页
     ·检测灵敏度第86-87页
     ·检出率及贝肉组织取样位置第87页
     ·单管半套式RT-PCR和常规RT-PCR灵敏度比较第87-88页
     ·模拟样品的NASBA检测结果第88-89页
   ·讨论第89-92页
第五章 食源性病毒污染状况调查第92-110页
   ·引言第92-95页
     ·珠江水,尤其是广州市内河涌受严重污染第92-93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贝类养殖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第93页
     ·实际样本污染调研为探索病毒污染指示物奠定基础第93-95页
   ·材料第95-96页
     ·样品第95页
     ·培养基和试剂第95-96页
     ·仪器和用具第96页
   ·方法第96-98页
     ·检测指标第96页
     ·细菌检测指标测定第96-97页
     ·食源性病毒污染指标测定第97-98页
   ·结果与分析第98-106页
     ·珠江广州过境段河涌水微生物及病毒污染状况第98-104页
     ·珠江三角洲贝类样品细菌及病毒污染检测结果第104-106页
   ·讨论第106-110页
     ·河涌水细菌及病毒污染分析第107-108页
     ·取样点特征第108-109页
     ·贝样中细菌及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第109-110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110-114页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第110-112页
   ·创新点第112-113页
   ·研究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23-125页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成果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第127-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取得时效的实践价值与立法设计
下一篇:威廉·魏特林的和谐社会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