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其他论文

木犀属微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3页
前言第13-16页
 1 立项依据和背景第13页
 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3-16页
   ·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9页
 1 木犀属植物研究概况第16-20页
   ·木犀属系统分类学研究概况第16-17页
   ·木犀属区系地理学研究概况第17页
   ·木犀属与木犀科其它属的亲缘关系第17页
   ·木犀属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第17-18页
   ·木犀属孢粉学与繁殖器官研究概况第18-19页
   ·木犀属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第19-20页
   ·木犀属微形态和解剖学研究概况第20页
 2 木犀属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0-24页
   ·研究范围较窄,开发利用不够第20-21页
   ·种系、品种之间的界限模糊第21-22页
   ·分支系统学研究缺乏资料积累第22页
   ·叶微形态解剖研究鲜见报道第22-23页
   ·染色体资料欠缺,遗传背景不清第23页
   ·同工酶研究资料支离破碎第23-24页
 3 遗传多样性与DNA分子标记第24-29页
   ·遗传多样性第24-25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第24页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第24-25页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第25页
   ·DNA分子标记第25-29页
     ·DNA分子标记概述第25-26页
     ·内转录间隔区(ITS)的结构和应用第26-27页
     ·简单重复序列间区(ISSR)第27-29页
第二章 木犀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特征研究第29-47页
 引言第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实验材料第29-30页
   ·叶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第30-31页
   ·叶表皮扫描电镜制片第31页
   ·表皮细胞的观察、测量和统计第31页
 2 实验结果第31-44页
   ·木犀属叶片表皮细胞特征第31-40页
   ·木犀属各个种叶表皮和气孔器特征第40-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木犀属植物叶表皮性状的相似性第44页
   ·木犀属植物叶表皮细胞的分类学意义第44-45页
   ·木犀属植物气孔器特征的分类学意义第45-47页
第三章 木犀属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第47-60页
 引言第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植物材料第47页
   ·实验方法第47-48页
     ·玻片标本的制作第47-48页
     ·观察统计第48页
 2 实验结果第48-57页
   ·木犀属植物叶片的基本组织第48-52页
   ·叶中脉厚度和叶片厚度第52页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第52页
   ·木犀属植物各个种的叶片解剖特征第52-57页
 3 讨论第57-60页
   ·叶脉突起度与分类学处理第57页
   ·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P/S值的分类学处理第57-58页
   ·叶脉突起度与抗寒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第58页
   ·叶片解剖结构与传统分类学的关系第58-60页
第四章 木犀属植物叶中脉解剖比较研究第60-67页
 引言第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植物材料第60页
   ·实验方法第60-61页
     ·玻片标本的制作第60页
     ·性状观察与描述第60-61页
 2 实验结果第61-65页
   ·叶中脉形态特征第61页
   ·厚角组织和薄壁组织第61页
   ·维管束类型第61-64页
   ·维管束的形状第64-65页
   ·维管束中木射线形状第65页
 3 讨论第65-67页
   ·叶中脉特征的意义第65-66页
   ·叶中脉维管束的演化趋势第66页
   ·与传统分类学的比较第66页
   ·叶中脉维管束与叶柄中部维管束的比较第66-67页
第五章 木犀属植物叶柄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第67-76页
 引言第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植物材料第67页
   ·实验方法第67-68页
 2 实验结果第68-73页
   ·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第68页
   ·叶柄中部横切面的基本结构第68-72页
   ·维管束的形状和类型第72-73页
   ·维管束与叶柄横切面面积比第73页
 3 讨论第73-76页
   ·木犀属叶柄解剖结构的稳定性第73-74页
   ·木犀属叶柄解剖结构的变异幅度第74页
   ·木犀属叶柄类型与分类处理第74-75页
   ·木犀属维管束的演化趋势第75-76页
第六章 木犀属植物的分支系统学分析第76-92页
 引言第76-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82页
   ·植物材料第77页
     ·内类群的选择第77页
     ·外类群的选择第77页
   ·实验方法第77-82页
     ·性状编码第77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77-82页
 2 实验结果第82-88页
   ·基于22个形态学性状的聚类结果第82-85页
   ·基于45个形态性状的聚类结果第85-88页
 3 讨论第88-92页
   ·22个性状的三种聚类结果比较第88-89页
   ·22个性状的聚类结果分析第89页
   ·45个性状的三种聚类结果比较第89-90页
   ·45个性状的聚类结果分析第90-92页
第七章 木犀属植物ITS序列与系统发育研究第92-118页
 引言第92-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7页
   ·植物材料第93-94页
   ·实验材料第94页
     ·菌株和载体第94页
     ·引物第94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94页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94页
     ·研究常用溶液配方第94页
     ·培养基第94页
   ·实验方法第94-97页
     ·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第94-95页
     ·引物设计第95页
     ·PCR扩增第95页
     ·扩增产物的回收第95-96页
     ·回收片段的克隆第96-97页
     ·DNA测序第97页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97页
 2 实验结果第97-113页
   ·DNA的提取结果第97页
   ·PCR扩增结果第97-99页
   ·直接测序结果第99页
   ·克隆测序结果第99页
   ·ITS序列特点第99-102页
   ·聚类结果第102-113页
     ·多态性ITS的聚类结果第102-111页
     ·ITS、ITS-1、ITS-2序列的最大简约树第111-113页
 3 讨论第113-118页
   ·ITS的长度和碱基组成第113-114页
   ·突变和缺失热点第114页
   ·三个聚类结果比较第114-115页
   ·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比较第115-116页
   ·ITS个体内多态性现象第116页
   ·ITS用于木犀属植物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分析的可行性第116页
   ·PCR反应第116-118页
第八章 木犀属植物ISSR分析第118-131页
 前言第11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8-121页
   ·植物材料第118-119页
   ·实验方法第119-121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19页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119页
     ·研究常用溶液第119-120页
     ·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第120页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第120页
     ·引物筛选与产物检测第120页
     ·ISSR产物数据分析与系统树构建第120-121页
 2 实验结果第121-127页
   ·DNA的提取结果第121页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第121-122页
   ·引物的筛选结果第122-123页
   ·PCR扩增结果第123页
   ·种间遗传距离第123-127页
   ·UPGMA聚类结果第127页
 3. 讨论第127-131页
   ·遗传多样性评价第127-128页
   ·与传统分类学观点的比较第128页
   ·种间亲缘关系第128-129页
   ·ISSR标记用于木犀属植物研究的可行性第129页
   ·与ITS序列聚类结果的比较第129-131页
第九章 结论第131-135页
 1.木犀属植物的经典分类研究第131页
 2.木犀属植物叶表皮细胞特征第131页
 3.木犀属植物气孔器特征第131页
 4.木犀属植物叶片解剖特征第131-132页
 5.木犀属植物叶中脉特征第132页
 6.木犀属植物叶柄特征第132页
 7.木犀属植物分支系统学第132-133页
 8.木犀属植物ITS特征与系统发育第133页
 9.木犀属植物IsSR与系统发育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5页
附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第145-147页
详细摘要第147-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钢无熔深焊接接头超声检测缺陷识别及规律研究
下一篇:论合理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