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1 理论研究 | 第12-28页 |
·先天不足、情志、饮食、劳倦所伤是本病的病因 | 第15-17页 |
·湿热、燥热、瘀热互结是本病的病理因素 | 第17-18页 |
·肺、脾、肾亏虚,三热夹杂,以致病变丛生 | 第18-20页 |
·清热、润燥、化瘀、祛湿、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 第20-22页 |
·辨证治疗的几个问题 | 第22-28页 |
辨证与辨病问题 | 第22-24页 |
治标与治本问题 | 第24-25页 |
祛邪与补虚问题 | 第25-28页 |
2 临床研究 | 第28-59页 |
·疗效观察 | 第28-34页 |
临床资料 | 第28页 |
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辨证论治 | 第29-31页 |
观察指标 | 第31页 |
观察方法 | 第31-33页 |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治疗结果 | 第33-34页 |
·资料分析 | 第34-38页 |
病理因素发生频次比较 | 第34-35页 |
各类药物使用频次 | 第35-37页 |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 | 第37-38页 |
·典型病案分析 | 第38-46页 |
·糖尿病常用中药分析 | 第46-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第56页 |
情志郁结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 第56-57页 |
积极预防与治疗并发症 | 第57-58页 |
注重生活调摄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1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第62-72页 |
附录2 近期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3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