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5页 |
·三种实验用生物材料的选择 | 第15-17页 |
·螺旋藻 | 第15-16页 |
·纳豆激酶 | 第16页 |
·海参 | 第16-17页 |
·生物材料冻干的历史及现状 | 第17-20页 |
·国外历史及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历史及现状 | 第18页 |
·生物材料冻干工艺研究的现状 | 第18-20页 |
·生物材料冻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0-25页 |
·生物材料冻干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20-21页 |
·生物材料冻干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21-22页 |
·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研究构想与思路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冻结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27-59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器材 | 第27-31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7-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物料物性参数的测量 | 第31-42页 |
·物料含水量的测量 | 第32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螺旋藻热物性参数 | 第32-35页 |
·电阻测量法测共晶点和共熔点温度 | 第35-42页 |
·抽真空自冻结实验方法 | 第42页 |
·抽真空自冻结单因素实验 | 第42-51页 |
·真空室压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物料尺寸的影响 | 第44-49页 |
·物料含水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物料性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抽真空自冻结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 | 第51-56页 |
·抽真空自冻结的理论基础 | 第51页 |
·典型物料抽真空自冻结工艺曲线 | 第51-52页 |
·抽真空自冻结前后物料质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抽真空自冻结过程降温速率的变化 | 第53-55页 |
·抽真空自冻结过程传热传质共性与特性 | 第55-56页 |
·不同冷冻方式冻结过程传热传质机理比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3章 几种生物材料冻干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59-90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器材 | 第59-60页 |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螺旋藻冻干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60-79页 |
·不同方法干燥后螺旋藻的形态结构 | 第60-62页 |
·螺旋藻冻干保护剂的实验研究 | 第62-69页 |
·螺旋藻冻干实验研究 | 第69-78页 |
·冻干后螺旋藻营养成分的检测 | 第78-79页 |
·纳豆激酶冻干实验研究 | 第79-81页 |
·正交实验的设计 | 第79页 |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81页 |
·海参冻干实验研究 | 第81-86页 |
·物料的准备 | 第81-82页 |
·冻干实验 | 第82-84页 |
·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84-86页 |
·不同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4章 螺旋藻细胞冷冻过程微尺度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 | 第90-108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螺旋藻细胞冷冻过程传热传质的模拟 | 第91-96页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热质传递数学模型 | 第92-94页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94-9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6-101页 |
·螺旋藻细胞冷冻过程细胞体积响应特性的研究 | 第101-107页 |
·细胞体积响应的数学模型 | 第101-102页 |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02-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螺旋藻冻干过程热质传递的分形模拟 | 第108-132页 |
·引言 | 第108-109页 |
·分形多孔介质中气体扩散方程的推导 | 第109-114页 |
·已干层多孔介质结构特性 | 第109-112页 |
·分形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系数 | 第112-113页 |
·分形多孔介质中气体扩散方程 | 第113-114页 |
·冻干模型的建立 | 第114-117页 |
·主干燥阶段数学模型 | 第115-117页 |
·二次干燥阶段数学模型 | 第117页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17-121页 |
·主干燥阶段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17-120页 |
·二次干燥阶段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20-121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121-125页 |
·Fluent简介 | 第121-122页 |
·网格的生成 | 第122-123页 |
·求解方法 | 第123-125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8页 |
·主干燥阶段升华界面的位置 | 第125页 |
·主干燥阶段物料内部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在已干层中的分布 | 第125-127页 |
·二次干燥阶段物料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结合水浓度的分布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符号说明 | 第129-13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32-135页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