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现状与理论依据 | 第15-33页 |
一、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含义 | 第15-17页 |
(一) 财政资金的含义 | 第15页 |
(二) 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含义 | 第15-17页 |
二、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一) 财政周转金 | 第17-19页 |
(二) 财政支农周转金 | 第19-21页 |
(三) 救灾扶贫周转金 | 第21-22页 |
三、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理论依据 | 第22-33页 |
(一)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 | 第22-23页 |
(二) 企业资本结构和运营理论 | 第23-29页 |
(三) 财政理论 | 第29-31页 |
(四) 理论借鉴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必要性 | 第33-51页 |
一、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二、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必要性 | 第34-47页 |
(一)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财政资金动态使用提供了必要性 | 第34-38页 |
(二) 社会不公平的存在为财政资金的动态使用提供了必要性 | 第38-41页 |
(三) 我国现有经济问题的隐患为我国财政资金的动态使用提供了必要性 | 第41-44页 |
(四) 我国财政上大量债务存在为我国财政资金动态使用提供了必要性 | 第44-47页 |
三、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意义 | 第47-51页 |
(一)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理财思想 | 第47-50页 |
(二)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财政运行模式 | 第50页 |
(三)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收入模式 | 第50页 |
(四)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支出模式 | 第50页 |
(五)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可行性 | 第51-55页 |
一、我国中央集权度高为财政资金的动态使用提供了可行性 | 第51页 |
二、人民对“公平”的呼唤为我国财政资金动态使用提供了可行性 | 第51-52页 |
(一)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财政思想 | 第51-52页 |
(二)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 | 第52页 |
(三) 人民对“公平”的呼唤 | 第52页 |
三、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财政资金的动态使用提供了可行性 | 第52-53页 |
(一) 经济上追求“效率”的需要 | 第52-53页 |
(二)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 第53页 |
四、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使我国财政资金的动态使用成为可行 | 第53-55页 |
(一) 我国建国来财政收入已有所增长 | 第53-54页 |
(二)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建成 | 第54-55页 |
第四部分 国外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借鉴和财政资本营运模式设想 | 第55-65页 |
一、国外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借鉴 | 第55-57页 |
(一) 联合国难民署周转金 | 第55-56页 |
(二) 国外投融资体系 | 第56-57页 |
(三) 国外借鉴 | 第57页 |
二、财政资本营运的运作模式设想 | 第57-65页 |
(一) 世界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模式及借鉴 | 第57-59页 |
(二) 设想的我国资本运作模式 | 第59-65页 |
第五部分 财政资金动态使用方案的设想 | 第65-87页 |
一﹑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体系及借鉴 | 第65-66页 |
(一) 国库现金管理体系 | 第65-66页 |
(二) 国库现金管理体系的借鉴 | 第66页 |
二﹑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资金来源 | 第66-68页 |
三、财政资本投入方向 | 第68-87页 |
(一) 投资原则 | 第68-69页 |
(二) 投资方向 | 第69-85页 |
(三) 预期效果 | 第85-87页 |
第六部分 财政资金动态使用的配套措施 | 第87-91页 |
一、观念上要消除对财政资本运作误解 | 第87-88页 |
二、要建立和健全财政资金财务管理制度 | 第88页 |
三、监管模式和监督体系的建立 | 第88-90页 |
四、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和评估机制 | 第90-91页 |
结束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