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4-22页 |
·沙雷氏菌属 | 第14-19页 |
·沙雷氏菌属分类 | 第14-15页 |
·沙雷氏菌属的典型菌株 | 第15-16页 |
·粘质沙雷氏菌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策略 | 第19-21页 |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19页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19-21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2 菌株SDLH-Ⅱ的部分特性研究 | 第22-26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菌种 | 第22页 |
·抑菌实验指示菌株 | 第2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种子和基础发酵培养基成分 | 第23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23页 |
·抑菌活性测定 | 第23页 |
·菌株SDLH-Ⅱ的传代稳定性 | 第23页 |
·菌株SDLH-Ⅱ发酵产物的抑菌谱测定 | 第23页 |
·结果分析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26页 |
·菌株SDLH-Ⅱ的传代稳定性 | 第23-24页 |
·菌株SDLH-Ⅱ发酵产物的抑菌谱测定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3 菌株SDLH-Ⅱ的鉴定 | 第26-34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实验菌株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形态观察 | 第27页 |
·菌株SDLH-Ⅱ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27页 |
·菌株SDLH-Ⅱ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菌株SDLH-Ⅱ形态特征 | 第29页 |
·菌株SDLH-Ⅱ生理生化特征 | 第29-30页 |
·序列分析结果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菌株SDLH-Ⅱ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49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菌种 | 第34页 |
·抑菌实验指示菌株 | 第34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5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35-38页 |
·抑菌活性测定 | 第35页 |
·菌体生物量测定 | 第35页 |
·菌株SDLH-Ⅱ发酵培养基碳、氮源因素正交优化实验 | 第35-36页 |
·培养温度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6页 |
·接种量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6页 |
·种龄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初始pH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7页 |
·装液量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7页 |
·摇床转速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7页 |
·碳、氮源水平正交优化设计 | 第37-38页 |
·发酵参数确定 | 第38页 |
·结果分析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碳、氮源因素正交优化选择实验 | 第38-39页 |
·培养温度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9页 |
·接种量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种龄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初始pH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装液量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摇床转速对菌株SDLH-Ⅱ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碳、氮源水平正交优化设计 | 第44-45页 |
·氮源水平确定实验 | 第45-46页 |
·发酵参数确定实验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5 菌株SDLH-Ⅱ发酵产物稳定性实验 | 第49-53页 |
·材料 | 第49页 |
·菌株SDLH-Ⅱ发酵产物 | 第49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49-50页 |
·热稳定性 | 第49页 |
·酸碱稳定性 | 第49页 |
·光稳定性 | 第49页 |
·室温稳定性 | 第49页 |
·结果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热稳定性 | 第50页 |
·酸碱稳定性 | 第50-51页 |
·光稳定性 | 第51页 |
·室温稳定性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3页 |
·工作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