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劣质活性炭低温脱除H2S及其再生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H_2S 脱除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干法脱除 H_2S 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铁系脱硫剂 | 第13页 |
| ·锌系脱硫剂 | 第13-14页 |
| ·铜锰系脱硫剂 | 第14页 |
| ·克劳斯法 | 第14-15页 |
| ·炭基材料在脱硫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 ·活性炭的表面特性对脱除 H_2S 的影响 | 第15-17页 |
| ·活性炭低温脱除 H_2S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 第19-22页 |
| ·传统活性炭再生方法 | 第19-20页 |
| ·活性炭的新型再生方法 | 第20-22页 |
| ·其他再生方法 | 第22页 |
| ·活性炭的表征手段 | 第22-24页 |
| ·物理性质的表征 | 第23页 |
| ·化学性质的表征 | 第23-24页 |
| ·对特定物质的吸附的表征 | 第24页 |
| ·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2 脱硫剂制备及物化性质表征 | 第26-40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脱硫剂制备 | 第27-28页 |
| ·原料粒度的选择 | 第27页 |
| ·脱硫剂制备方法 | 第27页 |
| ·脱硫剂代号说明 | 第27-28页 |
| ·脱硫剂的物化性质表征 | 第28-39页 |
| ·活性炭脱硫剂的工业分析 | 第28-31页 |
| ·活性炭脱硫剂表面酸碱官能团总量的测定 | 第31-37页 |
| ·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的测定 | 第37-39页 |
| ·本章结论 | 第39-40页 |
| 3 活性炭脱硫剂的活性评价 | 第40-64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实验所用气体及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 ·实验所用气体 | 第41页 |
| ·主要仪器及流程 | 第41-42页 |
| ·实验操作条件 | 第42-43页 |
| ·H_2S 气体浓度的测定 | 第43-45页 |
| ·FPD 检测器工作原理 | 第43页 |
| ·色谱柱的选择及安装 | 第43页 |
| ·色谱柱的老化 | 第43-44页 |
| ·色谱检测条件的选择[85] | 第4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 ·脱硫活性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 ·H_2S 转化率 | 第45页 |
| ·穿透时间 | 第45页 |
| ·穿透硫容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63页 |
| ·脱硫剂制备方法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6-53页 |
| ·操作条件对脱硫剂活性的影响 | 第53-59页 |
| ·脱硫剂表面碱性基团含量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脱硫剂比表面积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活性炭脱硫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61-63页 |
| ·本章结论 | 第63-64页 |
| 4 脱硫剂的 SEM 及 XRD 表征与分析 | 第64-71页 |
| ·所用主要仪器 | 第64页 |
| ·脱硫剂的 SEM 表征及分析 | 第64-68页 |
| ·脱硫剂的 XRD 表征及分析 | 第68-70页 |
| ·本章结论 | 第70-71页 |
| 5 活性炭脱硫剂的再生 | 第71-80页 |
| ·引言 | 第71页 |
|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2-79页 |
| ·水洗再生 | 第72-73页 |
| ·水洗—热再生 | 第73-77页 |
| ·H_20_2再生 | 第77-79页 |
| ·与前期再生方法对比 | 第79页 |
| ·本章结论 | 第79-80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建议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