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进程中法制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近代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制度的变迁 | 第18-30页 |
·清末时期的地方自治 | 第18-19页 |
·省府自治 | 第18-19页 |
·乡镇自治 | 第19页 |
·民国时期的乡村自治 | 第19-21页 |
·山西的村本政治 | 第19-20页 |
·村治的广泛推行 | 第20-21页 |
·村治的衰微 | 第21页 |
·人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自治 | 第21-23页 |
·革命根据地的村治 | 第21-22页 |
·抗战时期的乡村自治 | 第22-23页 |
·解放区的村治 | 第23页 |
·建国初期的行政村建制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公社制 | 第23-25页 |
·行政村建制 | 第23-24页 |
·人民公社制 | 第24-25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村民自治 | 第25-30页 |
·村民自治的动因 | 第25-26页 |
·村民自治的内涵 | 第26-27页 |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产生和萌芽阶段 | 第27-28页 |
·巩固和扩散阶段 | 第28-29页 |
·深化和完善阶段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法律渊源 | 第30-38页 |
·国家法 | 第30-35页 |
·宪法 | 第30-31页 |
·法律 | 第31页 |
·行政法规 | 第31-32页 |
·地方性法规 | 第32-33页 |
·行政规章 | 第33-34页 |
·法的有权解释 | 第34-35页 |
·民间法 | 第35-38页 |
·村规民约 | 第35-36页 |
·习惯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村民自治法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54页 |
·村委会的定位不准确 | 第38-41页 |
·现行法律的规定 | 第38-40页 |
·法律模糊规定的危害 | 第40-41页 |
·两委的权责界限不清晰 | 第41-43页 |
·法律对村党支部地位的规定 | 第41-42页 |
·现实中的两委关系 | 第42-43页 |
·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权责不明确 | 第43-47页 |
·乡镇政府指导行为的法理分析 | 第43-45页 |
·乡镇政府的指导属于行政行为 | 第43-44页 |
·乡镇政府的指导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 第44-45页 |
·乡镇政府的指导属于行政指导行为 | 第45页 |
·现行法律的规定 | 第45-47页 |
·乡镇政府侵权的表现 | 第47页 |
·村民自治权司法救济机制严重欠缺 | 第47-54页 |
·权利救济的一般理论 | 第47-49页 |
·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的现状 | 第49-52页 |
·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完善村民自治法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54-69页 |
·重构村委会的法律地位 | 第54-57页 |
·明确村民自治的主体 | 第54-55页 |
·厘清村民自治体与村委会的关系 | 第55-57页 |
·依法确立两委的权责界限 | 第57-62页 |
·依法确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 第57-59页 |
·探索改善两委关系新路径 | 第59-61页 |
·实现党的领导程序化 | 第61-62页 |
·科学划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权责 | 第62-65页 |
·合理划分行政权与自治权的边界 | 第62页 |
·规范乡镇政府的政治行为 | 第62-63页 |
·明确乡镇政权的法律责任 | 第63-65页 |
·强化和完善对乡镇政权的监督 | 第65页 |
·创建村民自治权司法救济制度 | 第65-69页 |
·拓展行政机关侵权的救济渠道 | 第67页 |
·增设村委会不履行职责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67页 |
·创制村委会选举司法救济法律 | 第67-68页 |
·建立村规民约、自治章 程的审查机制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感谢词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