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4-17页 |
二、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一、国外文献:理论部分 | 第18-25页 |
二、国外文献:实证部分 | 第25-26页 |
三、国内文献 | 第26-29页 |
第三节 本文结构安排和可能创新 | 第29-33页 |
一、本文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二、可能创新和研究不足 | 第31-33页 |
本章附录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均衡的重新界定 | 第34-55页 |
第一节 均衡思想的“经济内涵” | 第34-43页 |
一、均衡思想于经济学发展中的“环形”演化 | 第34-35页 |
二、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 第35-36页 |
三、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 第36-39页 |
四、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 | 第39-41页 |
五、回归古典的均衡思想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均衡思想的“非经济内涵” | 第43-47页 |
一、西方哲学的均衡思想 | 第44-45页 |
二、儒家文化的均衡思想 | 第45-46页 |
三、均衡思想的“非经济”内涵对经济均衡的启示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内外均衡的重新界定 | 第47-53页 |
一、均衡的内涵 | 第47-48页 |
二、均衡的层次 | 第48-50页 |
三、均衡的非“常态” | 第50-51页 |
四、均衡非“常态”下政策搭配的作用 | 第51页 |
五、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 第51-5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内外均衡与政策搭配必要性研究 | 第55-103页 |
第一节 传统理论及其缺陷 | 第55-63页 |
一、“米德冲突”与政策搭配必要性 | 第55-58页 |
二、“丁伯根法则”与政策搭配必要性 | 第58-60页 |
三、“蒙代尔指派法则”与政策搭配必要性 | 第60-61页 |
四、传统理论的缺陷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内外均衡指标体系 | 第63-83页 |
一、内外均衡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 | 第63-65页 |
二、内外均衡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65-67页 |
三、内外均衡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和指标解释 | 第67-80页 |
四、内外均衡指标体系的权重决定 | 第80页 |
五、内外均衡指标体系的合成方法 | 第80-81页 |
六、内外均衡指标体系的预警功能 | 第81-82页 |
七、内外均衡指标体系的改进空间 | 第82-83页 |
第三节 中国政策搭配必要性考察:1978-2005 | 第83-94页 |
一、内外均衡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 第83-85页 |
二、中国内外均衡评价结果:1978-2005 | 第85-92页 |
三、中国内外均衡预警结果:1978-2005 | 第92-94页 |
四、结论 | 第9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本章附录 | 第96-103页 |
第四章 内外均衡与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研究 | 第103-149页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第103-120页 |
一、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的研究意义 | 第103-104页 |
二、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的定义和内涵层次 | 第104-111页 |
三、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的研究方法 | 第111-117页 |
四、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的理论脉络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单决策者传统丁伯根模型 | 第120-132页 |
一、情形Ⅰ:单决策者静态情形 | 第120-128页 |
二、情形Ⅱ:单决策者动态情形 | 第128-131页 |
三、情形Ⅰ和情形Ⅱ的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多决策者丁伯根博弈模型 | 第132-142页 |
一、情形Ⅲ:多决策者静态情形 | 第132-136页 |
二、情形Ⅳ:多决策者动态情形 | 第136-139页 |
三、情形Ⅲ和情形Ⅳ的主要结论 | 第139-140页 |
四、总结及几点推论 | 第140-14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本章附录 | 第144-149页 |
第五章 内外均衡与最优政策搭配决定中的政策指派研究 | 第149-189页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第149-163页 |
一、最优政策搭配与政策指派 | 第149-151页 |
二、政策指派的理论综述 | 第151-156页 |
三、“蒙代尔指派法则”的原旨及其缺陷 | 第156-162页 |
四、“蒙代尔指派法则”的两个扩展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资本自由流动的的政策指派模型 | 第163-175页 |
一、资本自由流动的无成本基本模型 | 第163-166页 |
二、最优政策搭配—情形Ⅰ:无政策工具成本 | 第166-167页 |
三、最优政策搭配—情形Ⅱ:引入政策工具成本的“偏离成本” | 第167-171页 |
四、最优政策搭配—情形Ⅲ:引入政策工具成本的“调整成本” | 第171-175页 |
第三节 资本非自由流动的的政策指派模型 | 第175-182页 |
一、最优政策搭配—情形Ⅳ:引入资本非自由流动假设 | 第176-179页 |
二、总结 | 第179-180页 |
三、几点推论 | 第180-18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本章附录 | 第184-189页 |
第六章 内外均衡与中国政策搭配的实证研究 | 第189-224页 |
第一节 中国政策指派实证研究:1978-2005 | 第189-200页 |
一、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9-190页 |
二、变量选择和样本数据说明 | 第190-191页 |
三、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方法 | 第191页 |
四、中国政策指派的实证分析:1978-2005 | 第191-199页 |
五、主要结论 | 第199-200页 |
第二节 中国政策搭配的历史和现状 | 第200-213页 |
一、中国政策搭配的整体动态演进 | 第200-201页 |
二、第一阶段:波动偏松(1978-1988) | 第201-204页 |
三、第二阶段:适度偏紧(1989-1997) | 第204-207页 |
四、第三阶段:双向互补(1998-2003) | 第207-210页 |
五、第四阶段:双稳健(2004-2006) | 第210-213页 |
第三节 “十一五”期间中国政策搭配的趋势和建议 | 第213-221页 |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背景预测 | 第213-216页 |
二、“十一五”期间政策搭配趋势 | 第216-219页 |
三、政策建议 | 第219-22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21-223页 |
本章附录 | 第223-224页 |
全文总结 | 第224-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54页 |
后记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