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视错觉的事件相关脑电位的非线性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面孔识别与撒切尔视错觉 | 第15-26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15-18页 |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视觉认知的基本过程 | 第16-17页 |
·结构主义知觉理论 | 第17-18页 |
·面孔识别 | 第18-21页 |
·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 | 第18-19页 |
·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 | 第19-21页 |
·撒切尔视错觉 | 第21-26页 |
·撒切尔视错觉的发现 | 第21-22页 |
·撒切尔视错觉的理论解释 | 第22-23页 |
·撒切尔视错觉的呈现角度研究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 | 第26-31页 |
·ERP 的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ERP 的定义 | 第26-27页 |
·ERP 的技术原理 | 第27-28页 |
·ERP 的分类 | 第28页 |
·面孔识别中的ERP 的成分 | 第28-31页 |
·N170 成分 | 第28-29页 |
·P1 成分 | 第29-30页 |
·P2 成分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实验与数据预处理 | 第31-40页 |
·实验设计与进行 | 第31-33页 |
·被试者 | 第31页 |
·视觉刺激 | 第31-32页 |
·实验过程 | 第32页 |
·实验设备 | 第32-33页 |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33-34页 |
·实验数据筛选 | 第34-37页 |
·数据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实验地点 | 第36-37页 |
·分析与比较 | 第37-40页 |
·视觉刺激 | 第38页 |
·实验任务 | 第38-39页 |
·实验设备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撒切尔视错觉的ERP 成分分析 | 第40-71页 |
·ERP 成分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时域研究范围 | 第40页 |
·空间研究区域 | 第40-41页 |
·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41页 |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本文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59页 |
·N170 波 | 第43-49页 |
·P1 波 | 第49-54页 |
·P2 波 | 第54-59页 |
·比较与分析 | 第59-64页 |
·时域和空间研究范围 | 第59-62页 |
·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结果比较 | 第63-6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4-71页 |
·结果总结 | 第64-66页 |
·N170 波 | 第66-68页 |
·P1 波 | 第68-69页 |
·P2 波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撒切尔视错觉的ERP 小波熵分析 | 第71-88页 |
·小波熵的原理与方法 | 第71-75页 |
·小波熵的基本原理 | 第71-72页 |
·小波熵的特点与应用 | 第72-74页 |
·本文中的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小波熵数据处理结果 | 第75-84页 |
·总小波熵 | 第75-78页 |
·加窗小波熵 | 第78-8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84-88页 |
·结果总结 | 第84-85页 |
·总小波熵 | 第85-86页 |
·加窗小波熵 | 第86-8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2页 |
·总结 | 第88-90页 |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