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研究型城市设计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1页
   ·研究背景第15-17页
     ·城市设计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第15页
     ·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第15-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研究目的第17页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页
   ·研究框架第18-21页
     ·学术构思第1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2章 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第21-48页
   ·城市设计学科趋向综合第21-31页
     ·城市设计的物质属性第21-26页
     ·城市设计的社会属性第26-29页
     ·城市设计的政策属性第29-31页
   ·社会背景复杂多变第31-37页
     ·经济全球化第32-33页
     ·空间市场化第33-35页
     ·快速城镇化第35-36页
     ·信息化、网络化第36-37页
   ·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第37-46页
     ·教育学相关概念第37-39页
     ·学习理论的三大范式第39-43页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第43-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内涵解析第48-78页
   ·研究型设计的概念内涵第48-51页
     ·设计的概念第48-49页
     ·研究的概念第49页
     ·规划的概念第49-50页
     ·设计与研究的结合——研究型城市设计第50-51页
   ·历史上的研究型城市设计第51-58页
     ·探求理想城市的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尔曼—诺伐城第52-53页
     ·针对社会问题的设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第53-54页
     ·适应技术发展的设计——柯布西埃的集中主义城市模型第54-56页
     ·适宜社会生活的设计——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潮第56-58页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设计过程第58-62页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第58-60页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一般过程第60-62页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思维特征第62-65页
     ·创造性思维第63页
     ·图式思维第63-64页
     ·逻辑思维第64-65页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第65-77页
     ·物质空间分析的方法第65-70页
     ·社会分析的方法第70-73页
     ·政策分析的方法第73-76页
     ·研究方法引入的原则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4章 基于研究型设计的城市设计教学第78-93页
   ·当前城市设计教学的概况第78-79页
   ·研究型城市设计应用于教学的意义第79-81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80页
     ·职业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第80-81页
     ·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第81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第81-84页
     ·教学设计的概念内涵第81-82页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82-83页
     ·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步骤第83-84页
   ·研究型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第84-92页
     ·教学主体分析第84-85页
     ·教学客体分析第85-86页
     ·教学目标分析第86-88页
     ·教学方法分析第88-91页
     ·教学成果评价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研究型城市设计教学实例分析第93-121页
   ·概述第93页
   ·教学主体的分析第93-97页
     ·教学机构的对比第93-94页
     ·教师特征的分析第94页
     ·学生特征的分析第94-97页
   ·教学客体的分析第97-99页
     ·教学内容的分析第97-98页
     ·教学目标的分析第98-99页
   ·教学模式的分析第99-103页
     ·组织模式的分析第99-100页
     ·教学过程的分析第100-103页
   ·教学成果的分析第103-115页
   ·教学评价的分析第115-120页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第115-116页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第116-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5页
附件1 我国高校城市设计课程设置情况第125-128页
附件2 2005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第128-131页
附件3 2005年同济——AA联合设计教学大纲第131-132页
附件4 2005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课调查问卷第132-135页
附件5 2005年同济——AA联合设计课程报告第135-140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拔荷载作用下桩周土的细观分析
下一篇:四川电信综合营帐系统EAI/BPM一级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