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息融合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机器视觉在城市交通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城市交通信息管理 | 第17-18页 |
·智能交通调控 | 第18-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各章安排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监控系统测控模型的构建 | 第22-32页 |
·引言 | 第22页 |
·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的构建 | 第22-23页 |
·图像信息采集 | 第23-25页 |
·射频信号采集 | 第25-27页 |
·车辆信号采集 | 第27-29页 |
·网络传输 | 第29-30页 |
·中央处理器选择 | 第30-31页 |
·控制中心信息管理系统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车辆违章识别 | 第32-68页 |
·引言 | 第32页 |
·背景建模 | 第32-42页 |
·几种常用的背景建模方法 | 第33-38页 |
·基于帧间颜色梯度的背景建模方法的提出 | 第38-41页 |
·实验分析 | 第41-42页 |
·目标提取 | 第42-47页 |
·自动阈值法 | 第42-44页 |
·子区域自动阈值法提取目标 | 第44-45页 |
·目标提取中的数学形态学滤波 | 第45-46页 |
·目标提取实验 | 第46-47页 |
·阴影消除 | 第47-49页 |
·基于灰度信息的阴影检测 | 第47-48页 |
·基于彩色信息的阴影检测方法及实验 | 第48-49页 |
·目标分类 | 第49-58页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目标识别 | 第50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分类 | 第50-52页 |
·利用模糊聚类算法对目标进行分类 | 第52-56页 |
·实验分析 | 第56-58页 |
·目标跟踪 | 第58-65页 |
·匹配法 | 第58-59页 |
·基于Kalman 滤波器的运动目标跟踪 | 第59-61页 |
·基于全局最优匹配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的提出 | 第61-63页 |
·实验分析 | 第63-65页 |
·车辆违章识别 | 第65-67页 |
·摄像机标定 | 第65-66页 |
·车辆违章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自动车牌识别 | 第68-90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车牌定位 | 第69-80页 |
·基于灰度图像的车牌定位 | 第69-70页 |
·基于彩色图像的车牌定位 | 第70-72页 |
·多特征融合的车牌定位方法的提出 | 第72-78页 |
·实验分析 | 第78-80页 |
·字符分割 | 第80-84页 |
·车牌图像二值化 | 第81-82页 |
·车牌矫正 | 第82-83页 |
·车牌字符分割 | 第83-84页 |
·字符识别 | 第84-88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牌字符识别算法 | 第84-85页 |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车牌字符识别算法 | 第85-86页 |
·改进模板匹配法的车牌字符识别 | 第86-87页 |
·实验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第90-102页 |
·引言 | 第90页 |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90-92页 |
·射频识别技术的测控模型 | 第92-95页 |
·射频识别系统的能量传输 | 第92-93页 |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城市交通监控模型构建 | 第93-95页 |
·车辆信息管理 | 第95-98页 |
·信息融合 | 第98-100页 |
·智能交通调控 | 第98页 |
·自动违章处理 | 第98-99页 |
·车辆跟踪处理 | 第99页 |
·交通状况查询以及车辆密度统计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智能交通调控 | 第102-112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交通流模型 | 第103-105页 |
·模糊控制系统 | 第105-108页 |
·输入输出模糊集的建立 | 第105-107页 |
·模糊控制规则 | 第107页 |
·解模糊 | 第107-108页 |
·自调整模糊控制器 | 第108页 |
·仿真实验分析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12-1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与计划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