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退耕还林的背景及合理性研究 | 第13页 |
·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退耕还林的补偿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退耕农民的安置 | 第16-17页 |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7-1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研究界域与方法设计 | 第18-21页 |
·研究界域 | 第18-19页 |
·方法设计 | 第19-21页 |
2 退耕农户安置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1-22页 |
·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 第22页 |
·退耕农户安置与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人力资源理论 | 第23-26页 |
·人力资源的含义 | 第23-24页 |
·人力资源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24-25页 |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25-26页 |
·退耕农户的安置与人力资源开发 | 第26页 |
·粮食安全保护论 | 第26-28页 |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 | 第26-27页 |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博弈 | 第27-28页 |
3 藏区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藏区退耕还林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马尔康社会经济结构情况 | 第28-29页 |
·现行主要政策的分析 | 第29-30页 |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 | 第30-31页 |
·藏区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果 | 第31-34页 |
·取得的生态效应 | 第31-32页 |
·取得的社会效应 | 第32-34页 |
·退耕区劳动力的流动分析 | 第34-36页 |
·流动的数量 | 第34页 |
·流动的去向 | 第34-36页 |
4 退耕还林影响藏区退耕农户的实证分析——卓克基的实地调研 | 第36-55页 |
·聚合效应 | 第37-42页 |
·加速退耕家庭的社会化进程 | 第37-39页 |
·提高退耕家庭的市场化能力 | 第39-41页 |
·提升退耕家庭的产业化潜力 | 第41-42页 |
·代际效应 | 第42-45页 |
·子女教育问题 | 第42-44页 |
·就业状况 | 第44页 |
·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 | 第44-45页 |
·持续性效应 | 第45-49页 |
·民族特性的保留 | 第45-47页 |
·现代元素的融入 | 第47-49页 |
·经济效应 | 第49-51页 |
·旅游业的发展与创收 | 第49-50页 |
·降低地方建设成本,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50-51页 |
·退耕农户面临的困难 | 第51-55页 |
·粮食补助政策调整带来的问题 | 第51页 |
·补助年限偏短,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 | 第51-53页 |
·饲养家畜的困难 | 第53页 |
·后期管护经费的不足 | 第53-55页 |
5 妥善安置退耕农户的对策建议 | 第55-69页 |
·马尔康卓克基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55-59页 |
·大力发展旅游业,培养旅游行业人员 | 第55-56页 |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 第56-57页 |
·开展劳务扶贫工程,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 第57-58页 |
·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为退耕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 第58-59页 |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第59-62页 |
·退耕还林受益者的分析 | 第59-60页 |
·补助资金的渠道分析 | 第60-62页 |
·对退耕家庭有区别地进行安置 | 第62-66页 |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第62-63页 |
·成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 第63-65页 |
·退耕区未成年人的教育与培养 | 第65-66页 |
·进一步推行生态移民工程,促进退耕家庭的转换 | 第66-67页 |
·以林草产业的发展促进退耕家庭劳动力的升级与转换 | 第67-69页 |
·林地经营的多样化 | 第67-68页 |
·培养苗木的生产基地 | 第68-69页 |
6 本文的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