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WCDMA 标准概述 | 第8-9页 |
·国际上WCDMA 的发展现状 | 第9页 |
·WCDMA 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第9-10页 |
·数字通信与同步 | 第10页 |
·本文的意义和所作工作 | 第10-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Win CE 5.0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Platform Builder 仿真平台 | 第12-23页 |
·Win CE 5.0 介绍及与其他版本比较 | 第12-13页 |
·Win CE 操作系统结构 | 第13-15页 |
·进程、线程与同步 | 第15-19页 |
·进程 | 第15-16页 |
·线程 | 第16-17页 |
·同步 | 第17-19页 |
·Platform Builder 仿真平台的定制 | 第19-22页 |
·定制仿真平台的原因 | 第19-20页 |
·开发界面 | 第20页 |
·建立和生成操作系统镜像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WCDMA 无线接口协议RLC 层介绍 | 第23-41页 |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 第23-24页 |
·RLC 子层概述 | 第24-27页 |
·RLC 子层基本概念与术语 | 第25页 |
·RLC 层结构 | 第25-26页 |
·RLC 层的业务和功能 | 第26-27页 |
·RLC 数据传输模式 | 第27-32页 |
·RLC 透明模式 | 第28-29页 |
·RLC 非确认模式 | 第29-31页 |
·RLC 确认模式 | 第31-32页 |
·RLC 层的加密功能相关协议 | 第32-33页 |
·RLC 层的纠错功能相关协议 | 第33-40页 |
·AM(确认模式)下的轮询 | 第33-34页 |
·状态PDU 的传输 | 第34-40页 |
·与状态PDU 传输相关的定时器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RLC 加密算法研究及实现 | 第41-58页 |
·RLC 层加密过程 | 第41-42页 |
·RLC 层加密算法 | 第42-48页 |
·加密算法的参数 | 第42-43页 |
·f8 算法 | 第43-45页 |
·KASUMI 算法 | 第45-48页 |
·RLC 层加密功能的具体实现 | 第48-53页 |
·自定义的数据结构和重要数据类型 | 第49-50页 |
·设计思路及模块设计 | 第50页 |
·子模块和主函数的程序实现 | 第50-53页 |
·测试及结果 | 第53-57页 |
·f8 算法测试 | 第53-55页 |
·UM 模式加密算法测试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RLC 层纠错机制及算法实现 | 第58-84页 |
·纠错机制的选择 | 第58-60页 |
·前向纠错FEC 和自动重传请求ARQ | 第58-59页 |
·三种ARQ 的比较 | 第59-60页 |
·RLC 层的ARQ 方案设计 | 第60-63页 |
·选择性重传ARQ 在RLC 层的应用 | 第60-62页 |
·选择性重传ARQ 在RLC 层的改进 | 第62-63页 |
·RLC 层纠错功能的具体实现 | 第63-76页 |
·发送端的功能实现 | 第63-69页 |
·接收端的功能实现 | 第69-76页 |
·测试及结果 | 第76-83页 |
·发送端功能测试 | 第76-80页 |
·接收端功能测试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时钟同步算法研究及实现 | 第84-97页 |
·时钟同步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第84-87页 |
·时钟同步的作用 | 第84页 |
·时钟同步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第84-87页 |
·时钟同步算法在ADS 软件中的仿真 | 第87-93页 |
·ADS 仿真环境 | 第87-89页 |
·时钟同步算法在ADS 中仿真实现 | 第89-92页 |
·仿真结果 | 第92-93页 |
·时钟同步在FPGA 中的实现 | 第93-96页 |
·Quartus II 和 DSP Builder 软件简介 | 第94页 |
·时钟同步各模块的设计 | 第94-96页 |
·时钟同步FPGA 验证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束语 | 第97-98页 |
论文总结 | 第97页 |
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5页 |
缩略语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