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噻吩和卟啉的聚芴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有机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 第10-41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有机太阳电池的基本概念 | 第11-15页 |
| ·光致电子转移 | 第11-12页 |
| ·半导体材料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 | 第13-15页 |
| ·光子吸收 | 第13-14页 |
| ·激子产生 | 第14页 |
| ·激子扩散 | 第14页 |
| ·电荷分离 | 第14页 |
| ·电荷传输 | 第14页 |
| ·电荷收集 | 第14-15页 |
| ·有机太阳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5-17页 |
| ·短路电流 | 第15页 |
| ·开路电压 | 第15页 |
| ·最大输出功率 | 第15页 |
| ·最大输出电流和电压 | 第15页 |
| ·填充因子 | 第15-16页 |
| ·转换效率 | 第16页 |
| ·入射单色光子-电子转化效率 | 第16页 |
| ·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 第16-17页 |
| ·有机太阳电池器件 | 第17-26页 |
| ·单层有机太阳电池 | 第17-18页 |
| ·双层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 | 第18-19页 |
| ·分散(体相)异质结太阳电池 | 第19-22页 |
| ·分子异质结电池 | 第22-26页 |
| ·有机太阳电池材料 | 第26-38页 |
| ·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材料 | 第26-32页 |
| ·酞菁类化合物 | 第26-27页 |
| ·卟啉类化合物 | 第27-31页 |
| ·方酸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 ·芘类化合物 | 第32页 |
| ·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 | 第32-38页 |
| ·聚对苯撑乙烯及其衍生物 | 第32-33页 |
|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 | 第33-35页 |
| ·含氮原子的共轭聚合物 | 第35-37页 |
| ·聚芴及其衍生物 | 第37-38页 |
|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 第38-39页 |
|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前景 | 第38页 |
| ·聚合物太阳电池面临的挑战 | 第38-39页 |
| ·提高对光谱的吸收 | 第39页 |
| ·提高电荷的输运和收集 | 第39页 |
| ·提高电池的稳定性 | 第39页 |
| ·设计思想 | 第39-41页 |
| 第二章 含噻吩和卟啉的聚芴共聚物的合成 | 第41-48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合成路线 | 第42-43页 |
| ·中间体的合成 | 第42-43页 |
| ·目标物的合成 | 第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8页 |
| ·仪器 | 第43-44页 |
| ·试剂 | 第44页 |
| ·中间体的合成 | 第44-47页 |
| ·目标物的合成 | 第47页 |
| ·杂化供-受体相异质结薄膜的制备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含噻吩和卟啉的聚芴共聚物的光电性质研究 | 第48-54页 |
|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热分析 | 第48-49页 |
| ·聚合物的电化学分析 | 第49-50页 |
| ·聚合物的紫外分析 | 第50-52页 |
| ·杂化供-受体相异质结薄膜的荧光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