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冻融界面的冻土模型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3-19页 |
| ·国外冻土及模型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冻土及模型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冻融界面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震电效应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7-19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模型实验概述 | 第20-25页 |
| ·模拟方法 | 第20-21页 |
| ·模型实验的相似三定理 | 第21-22页 |
| ·模型选择的条件和原则 | 第22-23页 |
| ·模型实验的基本流程 | 第23-25页 |
| 第3章 冻土的地温场及物理、化学分析 | 第25-37页 |
| ·物理、化学及地温场分析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 ·地温场分析 | 第26-29页 |
| ·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温状况 | 第26-27页 |
| ·地温场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 ·物理实验 | 第29-35页 |
| ·化学全分析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冻土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37-48页 |
| ·冻砂模型简介 | 第37-38页 |
| ·模拟冻融界面冻土模型的两种类型 | 第38-39页 |
| ·固定冻融界面冻土模型的设计 | 第39-44页 |
| ·模型结构的选择 | 第39-40页 |
| ·冻土体尺寸设计 | 第40-42页 |
| ·模型的温度控制设计 | 第42-44页 |
| ·固定冻融界面冻土模型的制作 | 第44-46页 |
| ·土样制备 | 第44页 |
| ·冻土体制作 | 第44-45页 |
| ·冻土体冷冻 | 第45页 |
| ·冻土体整平 | 第45-46页 |
| ·电极的埋设 | 第46页 |
| ·变化冻融界面冻土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46-48页 |
| 第5章 冻土模型试验 | 第48-62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8-56页 |
| ·温度数据采集系统 | 第48-53页 |
| ·声—声观测系统 | 第53-55页 |
| ·声—电观测系统 | 第55-56页 |
| ·固定冻融界面冻土模型的实验 | 第56-60页 |
| ·实验准备工作 | 第57-58页 |
| ·温度测量 | 第58-59页 |
| ·声—声测量 | 第59页 |
| ·无冻融界面时声—电观测 | 第59-60页 |
| ·有冻融界面时声—电观测 | 第60页 |
| ·变化冻融界面冻土模型的实验 | 第60-62页 |
| 第6章 数据分析 | 第62-72页 |
| ·温度监测与声电观测一致符合性的依据 | 第62-63页 |
| ·固定冻融界面冻土模型数据分析 | 第63-70页 |
| ·温度测量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 ·声—声测量数据分析 | 第64-67页 |
| ·无界面冻土模型声—电测量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 ·有界面冻土模型声—电测量数据分析 | 第68-70页 |
| ·变化冻融界面冻土模型数据分析 | 第70-72页 |
| ·温度测量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 ·声—电测量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