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 ·D-乳酸的理化性质 | 第8-9页 |
| ·D-乳酸的应用 | 第9-10页 |
| ·D-乳酸在药物前体物方面的应用 | 第9-10页 |
| ·聚乳酸的应用 | 第10页 |
| ·D-乳酸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 第10-14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0-11页 |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1-14页 |
| ·D-乳酸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诱变方法进行菌种选育 | 第14-15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5-16页 |
| ·碳源的选择 | 第16-18页 |
| ·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基因工程技术对乳酸生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D-乳酸商业生产状况 | 第19-20页 |
| ·菊糖芽孢乳杆菌简介 | 第20页 |
| ·紫外线诱变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应用于生物过程优化的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法(P-B) | 第21-22页 |
| ·最陡爬坡法(Steepest Ascent) | 第22页 |
| ·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 第22页 |
| ·代谢通量分析介绍 | 第22-2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 ·菌种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 ·基本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 ·出发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 ·紫外线诱变育种 | 第32-34页 |
| ·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4-36页 |
| ·代谢通量分析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高产D-乳酸菌种的诱变选育 | 第37-65页 |
| ·出发菌株的研究 | 第37-38页 |
| ·出发菌株的形态学研究 | 第37页 |
| ·出发菌株的发酵曲线 | 第37-38页 |
| ·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38-48页 |
| ·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 ·筛选剂的选择 | 第39-41页 |
| ·紫外诱变结果 | 第41-46页 |
| ·突变株稳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 ·发酵培养基组分以及培养条件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48-56页 |
| ·碳源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氮源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碳酸钙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种龄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接种量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 ·装液量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温度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发酵培养基组分以及培养条件对产D-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56-65页 |
|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法筛选重要因素 | 第56-58页 |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58-59页 |
| ·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59-65页 |
| 第四章 代谢通量分析 | 第65-74页 |
| ·S.inlinus发酵产酸种类的确定 | 第65-66页 |
| ·代谢通量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 ·S.inlinus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69-74页 |
| ·出发菌株SP-BME126 在发酵不同时期的代谢通量分布 | 第69-71页 |
| ·突变株SP-MD1 在发酵不同时期的代谢通量分布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