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11-12页 |
·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12-17页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评价研究 | 第17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框架 | 第17-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基本假设与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准备 | 第21-27页 |
·研究区域选择的目的与原则 | 第21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21-25页 |
·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 第21-25页 |
·人口与社会经济 | 第25页 |
·数据准备 | 第25-27页 |
·数据基础 | 第25-26页 |
·数据标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耕地数量变化动态监测 | 第27-34页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27页 |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现状 | 第27-28页 |
·199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现状 | 第27-28页 |
·200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现状 | 第28页 |
·吉林省耕地数量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 第28-31页 |
·耕地数量减少 | 第28-30页 |
·耕地数量增加 | 第30-31页 |
·水田与旱地之间的转化 | 第31页 |
·耕地数量净变化 | 第31页 |
·近十年耕地数量变化特点与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耕地变化特点 | 第31-32页 |
·耕地变化原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耕地质量评价 | 第34-52页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4页 |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 | 第34页 |
·野外土壤采样 | 第34页 |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8页 |
·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4-35页 |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5-37页 |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7-38页 |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1页 |
·权重系数确定的方法比较 | 第38页 |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8-41页 |
·评价要素图层的建立 | 第41-44页 |
·评价要素图层的标准化 | 第44页 |
·耕地质量分等定级 | 第44-46页 |
·耕地质量指数值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耕地质量分等定级 | 第45-46页 |
·耕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46-48页 |
·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 第48-52页 |
第五章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 第52-56页 |
·不同耕地质量等级的粮食单产确定 | 第52-53页 |
·粮食总产变化分析 | 第53-54页 |
·综合分析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分析和讨论 | 第56-59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7页 |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第57-59页 |
·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 | 第57-58页 |
·减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 第58页 |
·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58页 |
·耕地变化及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响应机制研究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