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概述 | 第9-18页 |
第一节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 第9-12页 |
一、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MM理论 | 第9页 |
二、企业融资的权衡理论 | 第9-10页 |
三、企业融资的优序理论 | 第10-11页 |
四、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理论 | 第11页 |
五、企业融资的控制权理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特点和必要性 | 第12-14页 |
一、房地产业融资的特点 | 第12-14页 |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 第14页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融资发展情况 | 第14-16页 |
一、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情况 | 第14-15页 |
二、中国房地产房地产融资发展情况 | 第15-16页 |
第四节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现状 | 第16-18页 |
一、房地产企业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作用有限 | 第16页 |
二、房地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难度加大 | 第16页 |
三、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初露端倪 | 第16-17页 |
四、房地产信托业务活跃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3页 |
第一节 过于依赖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巨大 | 第18-20页 |
一、局部市场过热的系统风险 | 第19页 |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 第19页 |
三、“假按揭”等骗贷行为出现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定金预售款比例过高,出现不确定风险 | 第20-21页 |
一、市场条件恶化造成的风险 | 第20页 |
二、开发商操作水平不高造成的风险 | 第20页 |
三、开发进度的拖后加剧社会矛盾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上市、发行债券难度大 | 第21页 |
一、上市融资的难度大 | 第21页 |
二、债券融资的监管手续多 | 第21页 |
第四节 宏观调控信贷政策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一、加大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力度 | 第21-22页 |
二、提高了信贷门槛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外成熟的融资方式借鉴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可借鉴的新融资方式 | 第23-26页 |
一、房地产投资基金 | 第23-25页 |
二、国际银团贷款 | 第25页 |
三、过桥贷款 | 第25页 |
四、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各种新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优缺点分析 | 第26页 |
二、国际银团贷款优缺点分析 | 第26-27页 |
三、过桥贷款优缺点分析 | 第27页 |
四、资产证券化优缺点分析 | 第27页 |
第三节 新融资方式的国外应用经验 | 第27-31页 |
一、房地产投资基金在国外成熟市场的应用经验 | 第27-28页 |
二、国际银团贷款在美国的经验 | 第28-29页 |
三、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经验 | 第29-30页 |
四、过桥贷款的运行经验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建立多元化融资方式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创新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建立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一、有利于降低房地产融资中的金融风险 | 第31页 |
二、有利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的创新 | 第31-32页 |
三、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借入资金的成本 | 第32页 |
四、房地产融资工具的创新将是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一大亮点 | 第32页 |
第二节 近期发展股权融资为主的直接投资 | 第32-33页 |
一、国家对于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视 | 第32页 |
二、房地产高财务杠杆产生的“暴利”是阻碍直接融资的最主要因素 | 第32-33页 |
三、发展直接融资的另一个障碍是制度、法规的不完善 | 第33页 |
第三节 中长期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 第33-36页 |
一、信托模式 | 第33-34页 |
二、封闭式产业基金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三、房地产公司上市模式 | 第35页 |
四、我国房地产投资基金发展路径 | 第35-36页 |
第四节 远期大力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 第36-38页 |
一、选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要适应本国国情,循序渐进稳步推行 | 第36页 |
二、政府要积极参与和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 第36页 |
三、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 | 第36-37页 |
四、必须建立抵押贷款一、二级市场互相促进发展的机制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完善融资的制度环境 | 第38-42页 |
第一节 完善房地产融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着力解决金融信用缺失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一、建立企业资信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 | 第40页 |
二、加强信用控制 | 第40页 |
三、失信惩罚 | 第40页 |
四、完善社会监督网络 | 第40页 |
五、进一步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资料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