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相流的水轮机引水、导水部件内流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内部流动的研究手段 | 第9-10页 |
| ·试验手段 | 第9-10页 |
| ·以计算流体力学(CFD)为基础的数值模拟 | 第10页 |
| ·水轮机内部流动数值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 第10-13页 |
| ·水轮机内部流动数值研究的发展 | 第10页 |
| ·三维粘性流动数值模拟 | 第10-11页 |
| ·直接数值模拟(DNS) | 第10-11页 |
| ·大蜗模拟(LES) | 第11页 |
| ·Reynolds平均(RNS) | 第11页 |
| ·CFD商业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第11-13页 |
| ·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两相湍流的理论基础 | 第14-27页 |
| ·概述 | 第14-15页 |
| ·运动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 第15-27页 |
| ·作用力分类 | 第15页 |
| ·作用力的物理意义 | 第15-17页 |
| ·作用力量级比较 | 第17页 |
| ·固液两相流动基本方程 | 第17-20页 |
| ·基本方程的模化 | 第20-24页 |
| ·连续方程的模化 | 第22页 |
| ·动量方程的模化 | 第22-23页 |
| ·湍动能K方程的模化 | 第23-24页 |
| ·湍动能耗散率方程的模化 | 第24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4-27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4-25页 |
| ·计算方法 | 第25页 |
| ·两相流模型简介 | 第25-27页 |
| 第3章 网格生成 | 第27-32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网格生成 | 第27-32页 |
| ·构建几何模型 | 第27-30页 |
| ·模型介绍 | 第27-28页 |
|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网格生成 | 第30-31页 |
| ·网格划分 | 第30页 |
| ·网格质量检查 | 第30-31页 |
| ·指定边界条件及计算区域类型 | 第31-32页 |
| 第4章 水轮机引水、导水部件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 | 第32-38页 |
| ·准备计算网格 | 第32-34页 |
| ·计算网格的读入 | 第32-33页 |
| ·统一单位 | 第33页 |
| ·网格检查 | 第33-34页 |
| ·平滑和交换网格 | 第34页 |
| ·设置模型 | 第34页 |
| ·选择求解器 | 第34页 |
| ·运行环境的选择 | 第34页 |
| ·确定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 ·定义材料 | 第35页 |
| ·定义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 ·输送清水介质状况下的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 ·输送含砂水介质状况下的边界条件 | 第36页 |
| ·设置相 | 第36页 |
| ·定义离散方法 | 第36-37页 |
| ·计算的初始化和迭代 | 第37页 |
| ·收敛判掘 | 第37页 |
| ·计算结果后处理 | 第37-38页 |
| 第5章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8-85页 |
| ·输送清水介质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 ·模拟计算结果 | 第38-45页 |
|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不同流量下的进出口速度 | 第45-46页 |
| ·蜗壳区域 | 第46页 |
| ·部分导叶区域 | 第46-47页 |
| ·输送含砂水两相介质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7-85页 |
| ·模拟计算结果 | 第47-78页 |
|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 ·不同导叶开度下的内流模拟分析 | 第79-81页 |
| ·不同颗粒浓度下的内流模拟分析 | 第81-82页 |
| ·不同颗粒粒径下的内流模拟分析 | 第82-8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页 |